郭沫若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郭沫若家族世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16:13:41

这是明定陵考古发掘唯一的真实影像。1955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突然向中央政府申请发掘明十三陵。事实上,当时我国的考古水平并不成熟。虽然最终因为郭沫若的坚持,在全国观众的面前,明定陵发掘行动还是开始了,但不出所料,这也成为了考古界的悲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郭沫若非要发掘明定陵呢?这次挖掘又为何会被考古界称为一次悲剧呢?

定陵挖掘缘由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他都醉心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凤凰山明墓,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都离不开他的组织。他也为我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关于他当时坚持挖掘明定陵的原因,却有着诸多猜疑。

郭沫若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郭沫若家族世系(1)

当时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郭沫若的祖先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间有过一些渊源。据说朱元璋掌政之后意识到了各地藩王对于皇权的危害,于是大肆进行削藩改革。在这期间,有一名叫郭子兴的主帅,因为朱元璋的授意,惨遭谋害,此后郭家后人一直牢记着这段恩怨。而郭沫若正是郭子兴的后人,他之所以一定要挖明定陵,也正是对朱元璋的一种报复。

比较离奇的是,就在郭沫若组织发掘明定陵后不久,他家中的妻儿就突然染病去世了。不少听信了传说的人都说这是明太祖“显灵”了,在惩罚打扰了他后人安眠的人。不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说法并没有真实的例子佐证,也不过都是民间迷信编造的故事。

事实上,在考古队发现明定陵之前,郭沫若正在和北京市市长一起研究明朝历史,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当时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并不齐全,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

郭沫若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郭沫若家族世系(2)

这本书其实有一本完整的副本,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刚刚过去不久的战争当中,我国的不少珍稀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副本。郭沫若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历史研究,眼看着明朝历史的空白无法填补,他想到了这本重要的典籍。

既然副本丢了,那能不能直接找到正版呢?根据郭沫若当时的猜想,如此重要的一部典籍,应当会随明朝皇帝下葬。只要能够挖出明十三陵的陪葬品,说不定还能对明朝的这段历史有额外补充。

说干就干,郭沫若立刻将他的想法汇集成申请报告,交到了中央。

挖掘过程

中央刚刚拿到郭沫若的申请的时候,其实是不同意的。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刚建国不久,一切都处在百废俱兴的状态,在考古方面并没有什么很深的经验。战争中已经丢失了不少重要文物,此时因为考古再经受文物的损毁将是我国的一大损失。

郭沫若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郭沫若家族世系(3)

然而郭沫若的态度异常坚定,经过他再三申请 ,并且向中央提交了充分的发掘理由,最终,这次挖掘工程还是通过了。

一开始郭沫若的目标其实并非是明定陵,而是在一旁的明长陵。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墓地,按照郭沫若的猜想,《永乐大典》极有可能随着朱棣的陪葬品一起被埋进了明长陵。但是考古队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勘探工作,根本就没发现明长陵的入口。恰好这个时候,明定陵出现了坍塌,于是经过郭沫若和考古团队讨论过后,大家决定先挖明定陵。

这次的发掘居然一反常态的顺利,几乎没费多大的功夫,勘探队就在坍塌处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刻着“隧道门”的石头,也就是说墓葬的入口就在这里。在这之后,就是长达三个月枯燥的挖掘工程。如我们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样,在到达墓葬正门前,有一段长长的甬道,而明定陵的这段甬道几乎全部被泥土覆盖。就在挖掘队几乎以为挖不倒尽头的时候,又一块指路的石碑出现了。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看到如此明确的指示石碑,整个队伍却陷入了沉思。在以往的故事传说中,一块藏有大量陪葬品的墓葬,往往会设置大量机关,防止盗墓贼的进入,更何况此处还是皇帝的陵墓,那此时出现的这块碑的背后,会不会也是掩人耳目的机关呢?

郭沫若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郭沫若家族世系(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