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林海音和家人赴台。
离开北平的时候,她心情复杂:
“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到了台湾,林海音一撂下行李,就开始找工作,并且很快进入报馆工作。
林海音精力充沛,在工作家事之余,每天还能为报刊写个数千字的短篇。
1960年,林海音出版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充满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写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南城的一座四合院里,小女孩英子从7岁到13岁之间发生的故事。英子用一颗纯真的心,一双好奇的眼睛,感受老北京的风土民俗,观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傅光明如此评价这本小说:
“林先生的城南旧事在读时觉得是不经意的小故事,但读后的震撼很大。让人觉得一个小故事怎么会给你这么大的激荡和震撼呢?她很率真、很直接,给人一种家庭主妇的温暖感觉,就像她的文字,是直抒胸臆的。”

1983年,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他深情地说:
“林先生写的是人性中最美的、永恒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是历久弥新的。”
想来,《城南旧事》之所以备受好评,这正是“人性”感动“人心”。
而林海音因为电影的上映,事业到达顶峰,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

林海音虽然是个职业女性,却不回避做母亲和妻子的职责。
她每天买菜、烧菜、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夏承楹把工资交给妻子,也把家事都交给妻子,平日里他只管专心读书、看报、写稿、上班。
不过,夏承楹有两件事是必须亲自动手的。
第一、每到夏天,夏承楹要亲自煮酸梅汤,那是他从小在北京喝惯的。
每当这时,林海音就主动让出厨房,让丈夫尽情发挥。
当朋友来做客,夏承楹总会默默端出酸梅汤待客,林海音在旁边总会提一嘴丈夫的功劳:
“这是承楹熬了一早上做出来的酸梅汤,快尝尝。”
第二、夏承楹喜欢自制花椒盐,那是他非常喜欢的调味品,用来炸花生米或炸胗肝蘸着吃。
林海音总是尊重配合丈夫的生活习惯,当她看到花椒盐的瓶子空了,便会主动提醒丈夫,假如丈夫没空做,她就会帮忙做好。

二女儿夏祖丽如此评价父母的这一细节:
“别小看这罐不起眼、微不足道的花椒盐,它的背后代表着两人多年的默契合作和迁就尊重。他们俩一生有许多事就像这罐小小的花椒盐一样,相互合作完成的。”
正是因为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林海音与夏承楹携手共度60多年仍然恩爱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