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摄时采用了创新手法,采用遥控摄像机,让摄像机沿着战场上方长达300米的电线自由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角。
在拍摄《莫斯科之火》时,剧组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建造了一个完整复制的莫斯科市中心,并在随后拍摄过程中彻底烧毁。
这种宏大场景的呈现并不仅限于战场。娜塔莎被引入安德烈的舞会的那个场景,以其雄心勃勃的长镜头让人赞叹不已。导演巧妙运用多种摄影技术,在后续的动作场景中同样展现出令人难忘的效果。摄像机曲线穿越舞者,然后升高至枝形吊灯上方,沿着走廊进入舞厅,这场长镜头的追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类似的手法也在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2002)中也可以看到。
很容易对这部电影中如雷般的战斗场面、精致的舞厅场景以及演员的出色表现进行赞美,《战争与和平》真正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邦达尔丘克能够巧妙地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丰富内容转化为一部宏大的电影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从未失去对整体的掌控。
许多长篇史诗电影常常陷入的困境在于,制片人无法完全掌握局势,最终导致许多电影淹没在自身的制作困境中。典型案例便是《罗马帝国沦亡录》(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1964),这部昂贵而混乱的作品最终促使 “帝国”走向了崩溃的结局。
《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影史上最昂贵、最精致的电影,更因其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备受瞩目。
电影巧妙地平衡了情节与视觉奇观,将托尔斯泰原著的精髓完美呈现,以精湛的剪辑手法,从章节结构到人物刻画,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电影技术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巧妙地揭示了复杂叙事层次中的系统叠加,将其化繁为简,呈现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视听盛宴。导演对中心通道的精心选择和连接,不仅让影片大放异彩,更在哲学、战争史和人类悲剧等多个维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功。
《战争与和平》成功地将托尔斯泰的文学经典转化为视觉艺术,在银幕上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观众细细品味。
历尽辛劳巅峰之作,
忠于原著史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