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第五十五集中,仁宗朝最著名的历史名场面之一,包拯“口水”力谏仁宗,终于隆重登场。
先来看看这段记载的史料来源,出自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 ‘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喷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曲洧旧闻》是南宋朱弁撰写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创作年代大约在南宋初期高宗的建炎绍兴期间。靖康之难后,朱弁被扣押金国期间,用这部作品追忆和记录了北宋及南宋初期的朝野遗事、社会风情和士大夫轶闻,展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热情及其对北宋灭亡、南宋贫弱的理性反思,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字雅洁,活泼风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时间应该是在皇佑元年(1049),宋仁宗的张贵妃想让仁宗封其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仁宗廷议时,遭到众臣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过了些日子,张贵妃又缠着仁宗要求再封。仁宗没办法,只好答应,可在朝堂宣旨时,包拯立刻就暴走了,冲上前去愤怒直谏,说这事不是已经定了吗,怎么出尔反尔?包大人义正言辞慷慨陈词,一口气说了几百句话没停。包拯说得激动,嘴巴离仁宗的脸又近,以致喷了仁宗一脸口水,仁宗只好收回任命,算你厉害,算我没说!仁宗落荒而逃,见到张贵妃后,才想起来用袖子擦擦脸上的口水,责怪张贵妃:“你只知道替你伯父要宣徽使,不知道是著名的‘包弹’现在是御史中丞吗?”
为何包拯的外号叫“包弹”呢?看看下面包大人弹劾过的人和事就明白了。
- 包拯弹劾张尧佐不仅仅这一次,而是前前后后总共达到七次之多。
- 后来举荐过苏轼的张方平做三司使时,因为买土豪的财产,包拯上章弹劾,使张方平被罢了官。
- “红杏尚书”宋祁接替了张方平担任三司使,包拯又弹劾他,宋祁也被罢免。
-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三月,当时的包拯只是一名谏官,甚至不具备检察权力,他居然对当朝宰相宋祁的哥哥宋庠提出弹劾,称其“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就是说宋庠尸位素餐,在宰相职位上庸碌无为。
- 连续七次弹劾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曾数任转运使,和宰相陈执中与贾昌朝关系密切的王逵。
- 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
- 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
- 包拯还曾弹劾过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
- 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说法,但凡那个官吏犯了过错,人们就说他“有包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