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孤山小孤山,游大孤山小孤山翻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5:58:12

三、不异丹青图画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谈丛》中曾评价陆游《入蜀记》“不异丹青图画”,阅读《过小孤山大孤山》,确实犹如欣赏一幅清丽隽美的山水画卷。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游踪,运用逐景推移的手法,由水及山,连山带水,一景一景地窥探幽姿。他先是从峭壁临江的烽火矶着墨,然后写隔江相望的小孤山和澎浪矶,再写横扼湖口的大孤山。所写的这主要四处景物中,烽火、澎浪二矶同一类型,但在作者笔下,却各显特色:烽火矶因山石险峻,南朝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石,所谓“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于它石迥异”,写得有形有色;澎浪矶因水流十分迅猛,疾湍如沸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所谓“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写得是有影有声。大小孤山也是同类型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也各呈异彩:因小孤山近旁有“沙洲葭苇”,所以作者着意写其山貌,描绘出小孤山的“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的峭丽之姿;因大孤山四周“渺弥皆大江”,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势,表现出大孤山“四面峭插水”,“望之如浮水面”的壮观之态,以及“开帆入天镜”,水流“合处如引绳,不相乱”的奇景。作者通过对同类景物进行不同特色的描绘,创造出一个两山相对,两矶相依,山水相得,刚柔相济的艺术境地,构成了一幅景物层层远去而又浑然一体的画面。

对于大小孤山一带的美景,作者是通篇从一“望”字生发出来的。他时而自舟中远眺,时而在山下仰视,时而登高俯视,从多种角度捕捉景物的特色。譬如写小孤山,作者先是运用“远观取其势”[8]的形体透视,“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是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对小孤山产生“逾近逾秀”的感受。这是空间距离的变化对景物色彩的晦明所起的作用。作者把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结合起来,所见到的景物形体和色彩随着距离的移动产生了无穷的变幻。他也由此时之景迁想到它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画外之情。然后作者又近观仰望,小孤山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状态,连山上祠宇荒残程度也能分辨得出。他又把视线由小孤山祠宇引向澎浪矶别祠,俯视它在水中的倒影,化实景为虚景。傍晚时分,陆游又冒着微雨登临小孤山,视野更加开阔。“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他通过登高远眺,把数十里之外的迷蒙隐约的景物组织到小孤山地域中来,扩大了小孤山景物的空间。随后他又俯视山下“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的奇景,静中有动,平添活力,丰富画面的内容。陆游观赏景物的方法,颇象我国绘画理论中的“散点透视”。所谓“散点透视”,是指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通过视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不断移动,把同一空间不能尽收眼底的景物集中到同一画面。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画论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点透视却打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或全貌。这在我国传统山水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陆游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欣赏景物的方法却很符合这种“散点透视”,从而他在文章中描绘出大小孤山一带的高远、深远、平远之景,[9]表现了长江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富有变化的节律,收到了和我国古代山水画同样的艺术效果。

游大孤山小孤山,游大孤山小孤山翻译(5)

在我国绘画史上,确有人以大小孤山作为绘画的题材。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就描绘出大小孤山“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的景色。此画流传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看了似闻“棹歌中流声抑扬”,随即写了一首题画诗。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的“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就出自苏轼的题画诗。有趣的是,陆游也曾看到一幅《小孤山图》,并也题了一首诗,诗曰: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灿如花。

游人徒倚阑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游大孤山小孤山,游大孤山小孤山翻译(6)

我们不妨将陆游的诗文相对照,两者写景状物相同,有相互渗透的微妙处,却章法各异。诗是依据《小孤山图》顺流而下来描绘景物,文章却是按照自己的游踪,逆江而上去描绘景物。两相比较各尽其妙。《小孤山图》已失传,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幅式已不得而知。从陆游的题画诗看,它象是一幅立轴,而陆游的文章《读小孤山大孤山》却犹如一幅徐徐舒展开来的横幅长卷。

游大孤山小孤山,游大孤山小孤山翻译(7)

钱松岩绘《小孤山图》

注:

[1]参见志皋《小孤山、小姑山》,载《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

[2][3]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

[4]孙光宪《杨镳偶大姑神》,见《北梦琐言》卷12

[5]转引自《春明退朝录》(下)

[6]此诗题为《今年余佐京口,遇王嘉叟,从张魏公督师过焉。魏公道免相,嘉叟亦出莆阳。近辱书报:“魏公已葬衡山。”感慨不已,因用所遗〈柱颊亭〉诗韵奉寄》,载《剑南诗稿》卷1

[7]陆游《渭南文集》卷8

[8]唐岱《绘事发微》:“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质,以远看取其势,山之体势不一。”

[9]郭熙《林泉高致集》:“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

[10]诗题为《观〈小孤山图〉》,载《剑南诗稿》卷5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