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最高境界,断舍离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6:39:01

你可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上学时志同道合的同学,多年后见面,曾经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荡然无从;

衣柜里衣服多的都放不下了,但每次收拾的时候,总觉得每件都会穿,全都舍得不扔;

明明只想买一双300块的鞋子,可下单时因为满减凑单的心理,实际却多花了2000块。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总是想要拥有更多;负重前行的人生路,注定会走的艰难缓慢。要想轻装上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一书中认为: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就是断舍离。

简单来说: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不是普通的收纳术,整理术。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的doing之后,就能达到being的状态

断舍离真正主角是我们自己。

断舍离,为什么如此盛行?

1、 通过断舍离,可以看清自己

《断舍离》一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和惠小姐收拾厨房时,把非必须的不锈钢勺子都扔了,但是却舍不得扔塑料勺子,美名其曰:野餐的时候能用到。但什么时候去野餐却是个未知数。

和惠小姐发现,好东西她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扔掉,但是对那些廉价的东西却会恋恋不舍。

直面自己这种不可理喻的心态后发现:她的潜意识里似乎很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觉得用便宜的就刚刚好。

通过断舍离的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她发现了自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自我贬低。她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这个是她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2、 通过断舍离,可以物尽其用

物品的功用是有用,但断舍离中要断的物品的选择标准是“我要用”。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作用,但我们拥有的物品,需要做到“我要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衣柜已经塞的满满的,但从心里上还是觉得没衣服穿。所以还会买买买,从结果来看,衣柜里的衣服,有80%的衣服是不会动,也不会穿的。这对衣服来说,是一种浪费。衣服没有发挥它本身的价值,没有坐到物尽其用。

3、 通过断舍离,获得精神富足

《少即是多》一书中提到,在近几年的调研机构发布的世界各国“幸福指数排行榜”中显示,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为什么呢?

作者本田直之为了寻找答案,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几名的北欧各国,采访当地居民后发现,他们的追求大多与物质无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他们倡导“less is more”的简单生活方式,他们更珍视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他们切断了对物质的追求和执念,所以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

断舍离的最高境界,断舍离是一门人生必修课(1)

如何做到断舍离1、 断舍离之于人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弱联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联系弱联系。

强联系是工作和生活中有较多互动机会的,如与家庭成员、挚友、工作搭档、事业合作伙伴和主要客户之间联系。弱联系是沟通和互动频率较低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的强联系会因为沟通、互动机会的减少而沦为弱联系。

经研究发现,弱联系对于每个人的贡献要高于强联系。原因在于处于互动高频的强联系里,每个人所知的信息重复性较高;而弱联系的人基于互动频率较低,所以互通的信息会存在不对称的情况,重复性低。通过弱联系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且弱联系的人,是很好的创业的合作伙伴。

150定律认为,每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维持在150个左右,其中强联系约30个,弱联系约120个。

基于强弱联系在一定程度和频率下可以互相转换,我们便可以在我们的强弱联系里,有目的的选择要交往的人,勇敢的放弃当下与自己不同频的人。

朋友在精不在多。断舍离之于人的意义在于:和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走花路。

断舍离的最高境界,断舍离是一门人生必修课(2)

志同道合的人,才是真正的圈子

2、 断舍离之于事

十年前,胜美女士的丈夫突然离世,让她难以接受。她日日沉浸在丈夫离开的悲痛中不能自已。

十年来,她家的厨房乱的一团糟,而当她下定决心断舍离之后,她每天空出两个小时收拾厨房,当她在厨房的水槽里发现了亡夫的假牙的时候,她笑着接受了丈夫离开的事实,因为那副假牙象征着她对丈夫的思念。

她终于明白:有些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自此,她的房间焕然一息,而她已断舍离为契机,脱离了悲伤,焕发了新生。

《断舍离》书中提到,断舍离是一种动禅。断舍离之于事的意义在于:身心合一。

3、 断舍离之于物

物,在此处存在两个维度:① 既有的物;② 想拥有的物。

《断舍离》中提到,断舍离的目标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樊登读书会每周六都会更新一本新书,对于樊登老师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品类的书籍了。有一年春节前夕,樊登老师看着满满的书柜,心生一念,他打算把这些书卖掉。说干就干,樊登老师把要卖的书,按照品类划分好,然后标好价格,发到朋友圈,不出一分钟,那些书被抢光了。

因为是春节前夕,很多快递物流都已经放假了,要把卖掉的这些书快递到买家手里,当时能选的只有顺丰了,于是乎,邮费占去了卖书钱的大半。但是樊登老师说,他把这些书“处理掉”的时候,很开心。

我想原因有二:空了的书柜可以放新的书上去而被卖掉的那些书,去了他该去的地方,不论是樊登老师还是那些书,都各得其所。

《断舍离》中认为:断舍离的主旨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通过拥有更多而获得安全感;商家也通过多种多样的折扣和满减活动套路我们,让我们买的更多。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既然要买,那就买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因为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我身边有这么一个同事,如果她穿裤装,走干练范儿,那坐姿走姿相当爷们;如果今天穿裙装,走淑女范儿,那坐姿走姿无比端庄;倘若再穿个一步裙,走起路来可谓是步步生花。

只是衣服的不同,就好似3个不同的人,倘若再有高品质,经典款的加持,长此以往,我们不仅有了靓丽的外在形象,同时在“我配的上”“我值得”的内在引力相互作用下,成功的为自己加分,收获更好的自己。

撇去对“多”的执念,换之“精”的概念。断舍离之于物的意义在于:去繁从简,去多求精。

断舍离的最高境界,断舍离是一门人生必修课(3)

结语:

张德芬说:断是停止负面的思考;舍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离是松开“多久是好”的念头;

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两句话:

勇敢的对不同频的人事物,断-舍-离,及时止损;

积极的寻找同频的人事物,连-取-合,时时增益。

如此反复之后,方能得大自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