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四大以少胜多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中,大大小小战役最多的一次,其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更是很多的。因为自己以前都是道听途说,所以只知道个曹操以少数兵力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兵力。战斗中最后还是因为曹操烧了袁绍的粮食储藏地,才赢得了胜利。以这次论文机会,我想把自己这部分的知识结构重新排列一遍,然后整理一些自己的看法。
官渡之战-背景。曹操与袁绍两军兵力相比之下,袁绍更为强大得多。袁绍出生于“五世三公”的家庭,其意为他的曾祖辈起就有五人官至三公,他自己更是在三公之上,官至大将军。袁绍从小就好结交各方豪杰,史书评“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所以后来到他占据冀州起就可谓一呼百应,势力日益增长,联盟抗董也自然成为了盟主。曹操起草联合各诸侯共伐董卓,可因当时势力小而为盟军里的参谋。但经过收编青州黄巾军,营救天子,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与军事优势消灭袁术,吕布。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地区,刚好又和袁绍形成“一山不容二虎”的黄河下游南北对峙局面。建安四年(199年)六月,以袁绍的势力而言,灭了公孙赞,持有青、幽、冀、并四州,自然不会屈服于曹操,既亲自点兵十万,军马数万计,迎接汉帝为由攻打曹操。
官渡之战-前期活动,当袁绍举兵消息传到曹操的根据地许昌时,当时曹操多数部下认为此仗不可迎,对方兵太多了。但曹操却铁定认为此仗要打,曹操与袁绍幼时曾是玩伴,曹操对袁绍的理解为“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遂以数万计兵力,迎接袁绍。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正当双方部署之时,南面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招揽了数万兵,打算夹击曹操。曹操担心腹面受敌,决定先除掉背后的刘备,亲自领兵迅速占领沛县,转战下邳,两下踏平了刘备的地盘,还迫降刘备心腹关羽。正当曹操南下与刘备交战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马上戳掉曹操的背脊骨,袁绍以“左耳进,右耳出”的态度回应“小儿子病啦,老子得陪着啊”的理由拒绝采纳。
官渡之战-曹操首胜。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谋士田丰建议“曹军虽人少,但都是精英,应逼其锋芒,稳扎稳打,逐个击破。”袁绍不听,采纳军师郭图的建议“十万雄师全力出击,打曹操个屁滚尿流”的马屁建议,企图与曹操直接主力相接,决一雌雄。田丰狂澜,强谏,袁绍以“以下犯上”罪,关其进大牢。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谋士荀攸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其结果为,袁军白马进攻失败,大将颜良被立斩。在曹操移白马百姓西迁时,袁绍又派一员心腹大将文丑,加上刘备追击曹操。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看就上去抢财物,中计,包围绞*。结果是文丑立斩,刘备遁逃。
官渡之战-战局转机。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准备南下进攻曹操根据地许昌。八月,袁军主动出击,全军至官渡扎营。九月,曹军主动出击,无功而还,两军在官渡对峙。谋士沮受建议“坚守不出,待其粮绝,则不战而胜”袁绍不听,全力出击,建高楼橹向曹营射箭。曹操听从谋士刘晔的建议“建霹雳车,以对峙。”以霹雳车的投石装置,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全军倒退。袁绍不甘,挖隧道以进攻,曹军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三个月后,曹军粮草开始供应不足,后方也不稳固,许多曹军内部的人都开始投好袁绍一边,连曹操自己也开始失去了坚守的信心。谋士荀彧以“四胜四败之说”坚定了曹操继续坚守下去的信念。曹军开始积极应战,随即破击好几次袁军小股部队与粮运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官渡之战-乌巢奇袭。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把全军大部分粮食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乌巢处。谋事沮受特意提醒应多派一支部队去侧护,袁绍认为派去的护卫够了。此时,在曹军积极应战的同时,曹操派信史去许昌催粮饷,送信者被袁绍谋士许攸所截,许攸向袁绍建议夜袭许昌,则许昌,官渡两城可以获得,还能活捉曹操。袁绍不与理睬,还因许攸与曹操儿时的玩伴情谊,怀疑他和曹操合谋出这封信,怒且欲*之。许攸走投无路,连夜徒步投靠了曹操。曹操大喜,以至于鞋都没穿上就去迎接许攸了。许攸建议曹操袭击乌巢,曹操二话没说,亲自带精兵5000去偷袭乌巢。当袁绍得知乌巢被袭,连忙带部分兵力营救,同时他下令全军全力进攻官渡城。结果是乌巢的粮食被曹军烧完,派去攻城的将士们也是久攻不下。守乌巢的大将淳于琼被立斩,袁军内部一团混乱,士兵是降的降,逃的逃。袁绍自己也只好狼狈地带着自己800护卫兵返回根据地,并以“田丰肯定在笑话我打了败仗”为由,将其*害。袁绍最终在建安七年(202年)病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扫清了袁绍整个内乱的家族,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
官渡之战-疑点心得。这里让我讨论的地方有一点,就是曹操的兵力问题。 一,曹操在收复了青州黄巾军以后,又破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义、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皆降。二,[三国志]中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这两位谋士可谓三国时的精英,如果兵力真有1:10的比例,就不会那么忧心国内事物了。三,为防袁绍从西路进犯,曹操派卫觊镇关中、魏种守河内,曹仁占射犬;又派臧霸入青州、程昱守鄄城,从东面钳制袁军;再派于禁、刘延屯驻黄河岸边的延津、白马,以正面阻挡来敌,自己帅军进驻官渡。这样的多方面的部署,没有一定数量的兵力,是无法完成的。总结一下,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但恐怕并没有后来世人们传得那么的神奇,乃至1:10的兵力少数方取胜。
官渡之战-学习心得。在这一场长久的战役中,可以看出双方并不是兵力上的较量,更不是部下能力上的较量,而是两军首领之间的较量。用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说最能说明其中的问题。四胜四败是指曹操与袁绍的“度”“谋”“武”“德”四字之间的较量。(郭嘉在当时更是用了十胜十败来衡量,除这四字外加“道”“义”“治”“仁”“明”“文”六字)在这四字之间,袁绍差曹操甚远,现在有人说,这只不过是在关键时期,荀彧给曹操吃的一颗定心丸而已。在我看来,并不苟同,荀彧有着“王佐之才”的称号,对袁绍的部下的评价也是一针见血,而曹操都采纳了所有的建议。可袁绍刚愎自用,没有采纳任何忠心意见,导致最后的失败。在曹操与袁绍性格相争之间,可以从曹操身上学习出很多优秀的品质,另一边也可从袁绍身上照应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