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在经典电视剧《琅琊榜》中,陪伴梅长苏时间最长的,不是霓凰郡主,而是他身边形影相伴的小侍卫飞流。电视剧中的飞流只是一个武功高,智商低的小孩子,但在原著中梅长苏其实亲口交代过一次飞流的身世:“飞流是秦州沿海的人,幼时被海盗劫掠到东瀛,修习的是东瀛秘忍之术。”而飞流之所以智商低下,也正是在东瀛时被人用药物控制伤害了大脑。
《琅琊榜》和飞流虽是虚构的,但这背后却有一段真实的中日交往史。中国古代确实有不少人移居日本,这批被称为“归化人”的中国人在日本国内生根发芽,与当地人慢慢融合。
一、归化人竟是皇族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东渡日本人当属徐福。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过程中偶遇海市蜃楼,方士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忙不迭地表示这一定是海上仙境。之后,徐福作为方士们中最受宠信的一个,被秦始皇派出寻找神仙。不久,空手而归的徐福表示,神仙虽然见到了,奈何礼物太轻神仙看不上,所以回来再向陛下要些东西。秦始皇闻言,龙颜大悦,马上给徐福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
结果,徐福再也没回来。但相传,徐福二次出走后的落脚点正是日本。
而在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该书在日本的地位大致与《史记》在中国的地位相同)记载,归化人基本自称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例如,大约公元四世纪弓月君进入日本时,便自称是秦始皇的后裔。因此这一支也被称为是秦氏一族。
但事实上,早在公元前秦朝就已经灭亡,这个时候的弓月君与秦始皇大概已经有五百年的距离,难以证明弓月君的秦皇血脉有多纯正。无独有偶,日本大贵族东汉直氏的祖先阿知使主便自称是汉灵帝的后裔,成为了后进入日本的归化人首领。
据考证,中国人进入日本形成了不小的移民潮,从秦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形成小高峰。可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一直到清中晚期,都是比邻近国家和地区更发达的。那么作为“发达国家”的公民为何会呼朋引伴地东渡日本呢?其实主要原因只有两个词:天灾与战乱。
二、一波三折的迁徙
秦朝苛政,秦末又有农民大起义,这成为了归化人东渡的开端。但事实上,中国人最早进入的并不是日本而是朝鲜半岛。中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开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意这里说的是大迁徙,也就是说是形成规模的,而开始迁徙是要早于三国时期的。在当时的黄河流域,一部分人民举家迁往江南地区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民北上前往东北地区。魏晋时期,进入东北地区的人民又先后进入乐浪和带方二郡。
但是这批为寻求安定而迁移的人民万万没想到,乐浪与带方二郡很快卷入了战争漩涡。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再次迁徙,这次便来到了日本。
可以说,这些人在进入日本前,就已经在朝鲜半岛生活了不短的时间,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朝鲜半岛的生活痕迹。而文化有趣的地方在于,种族的心理骄傲和情感认同是难以消失的,尽管这些人已经与朝鲜半岛的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不小的融合,但到了日本之后却坚持表示自己是汉族人。
三、归化人在日本
这批人为何被称为归化人呢?“归化”顾名思义就是归来同化的意思,也反映出其实不止中国自认天朝上国,日本也有同样的心理。只不过,唐代时期的中国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期,才慢慢得到了邻国的认可。
而归化人来到日本之初,虽难免受到轻视,却也用实际行动在日本的不少领域发出有力的声音。
以阿知使主为例,最初阿知使主迁17县部民来到日本,由于初来乍到实力低下,并不配拥有氏姓。为了更好地生活,其族人坂上苅田麻吕上书日本天皇表示:我以前在高句丽居住时,手下不少人都是多才多艺,我认为可以把他们召来给您服务。这批人的到来,为倭王带来了大量手工业技术。比如后来的日本刀,都是融合了中原和朝鲜半岛的冶铁技术后才创造出来的。
由于掌握着先进的手工业技术,阿知使主一族渐渐成为了日本的中下层官员,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东汉直氏,并成为古代日本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而对日本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支归化汉人,还要属西文首氏。在魏晋的同时期,日本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与中国和朝鲜半岛。既然要交往,就得需要语言文字互通,这让不少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犯了愁。
这时候,具有中国和朝鲜半岛血脉的西文首氏站了出来,承担起往来翻译的工作。汉文字与中国经典书籍,经过他们的手传入日本,为日本的儒家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归化汉人与日俱增的政治地位,受他们影响最大的日本贵族苏我氏成为了新势力的代表。而旧贵族为反对苏我氏,于是把矛头对准了归化汉人。甚至东汉直氏为了支持苏我氏,竟去刺*过日本的崇峻帝,而能参与如此激烈的斗争,足见归化人在日本朝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放在《琅琊榜》的疑似背景年代,即中国南北朝年间。那也正是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如饥似渴,几乎张开怀抱欢迎中国“归化人”的时代。只不过,毕竟是影视夸张情节,如果参考当时日本的文明水平,《琅琊榜》里那种“东瀛秘忍之术”,对他们来说,难度真心比较高。
但这一段背景历史,足以叫一千多年后的国人,郑重审视日本我们这个“老邻居”。他们对于先进文明的积极学习,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