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河南与河北中的“河”指的是黄河,而湖南与湖北中的“湖”说的是洞庭湖,那么山东与山西中的“山”又是讲的那座山呢?
是不是很懵圈?
我整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有“三座山”,下面便来逐一分析这三座山,看一看山东、山西中的“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究竟是不是您心中所想的那个答案。
一,崤山看过影视剧《大秦帝国》或者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们应该都会听到“秦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地域名词:山东六国,特别是那些有远大志向的秦统治者,比如秦始皇,恐怕做梦都会记挂着山东六国:
“孤什么时候才能将那山东六国尽数拿下,一统华夏?”
那么秦人口中的山东六国到底是哪六国呢?
其实就是与秦国合称为战国七雄的其它六雄,它们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与魏国。
以崤山为界,正好将自己“孤立”在山西,这也就是秦人之所以会将崤山东边的六国,称呼为“山东六国”的原因......
二,华山山西山东中的“山”除了崤山之说外,还有一种华山之说,因为崤山离华山太近了,且华山还是五岳中的一员,让其成“山”,实至名归。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萧何填抚山西
为怕人误解,唐朝著名学者张守节还特意在旁批注:谓华山之西也。
还有唐朝大诗人,住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人王维,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标题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山西南部一带,而“山”即:华山。
三,太行山除了崤山与华山之说外,还有就是太行山之说。
说也奇怪,将山西山东中的“山”说成是华山的是《史记》,而将之说成是太行山的也是《史记》。
在《史记·晋世家》中,就曾记载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么一件事: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
啥意思呢?
就是说,这一年十二月,正值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一般指挥官早就安营扎寨,开启了以逸待劳的龟缩模式,而这晋文公却反其道而行之,突然出兵山东,发起了著名的城濮之战,结果大获全胜,将入侵的楚国赶回了老巢。
城濮乃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属于华北平原,晋军自“山西”辗转来“山东”与楚军作战,需要跨过的并不是崤山与华山,而是太行山。
因此,这里的“出兵山东”,说的其实就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另外杜甫在《洗兵行》中“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所提到的山东,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解释,实际上也是指的太行山以东地区。因为将士们收复的是安史之乱的失地,“山东”区域便只可能是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