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一词中文里原本就有,不过,以前没有类似于“那个歌手现在人气非常高”这样的用法。不知不觉间,日语“人气”的意思传入中国,现在,“很有人气”已经成了中文里的流行词。
我年轻的时候,“人气”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不同于现在。那时候,这个词指的是意气﹑气质﹑人的热气、心情、人情味等等。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开始听到“某教授的课在学生当中很有人气”这样的说法。说实话,当时觉得很有违和感。
“违和感”中的“违和”一词,在中文里原本是身体不适、失去调和的意思。不过现在,日语中“违和”的用法在中文里越来越普遍,而且,也不会有多少人在听到后会觉得有“违和感”了。所以说,语言真的是很奇妙啊。
从日语传入中文的新词还有很多,例如职场、新锐、解读、视点、亲子、放送、达人、完胜、完败、点滴、量贩、新人类等等。
2003年9月18日《中国文化报》(刘德有供图)
以前,“职场”这个词在中文里叫“单位”。在2003年9月18日的《中国文化报》上,我第一次看到“职场”这个词被用于表达现在惯用的意思。那篇文章的标题是《职场流行新名词》。
除此之外,“超”和“准”这两个词也是改革开放之后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虽然以前,中日语中都有“超党派”、“超现实”这样的词,不过我记得,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日本逐渐流行起“超火大”、“超啰嗦”、“超忙”这样的说法。“超xx”一词现在在中国也很流行。前几天,友人来家中做客,内人包了饺子招待他。事后,他发了这样一条微信给我:“饺子很好吃。超饱,谢谢夫人。”
说到“准”这个词,过去,在日语中,比教授低一级的职称叫做“助教授”,后来变为“准教授”。而在中国,自始至终都使用“副教授”这种说法。
现在,中国人常说“准妈妈”、“准爸爸”二词,指妻子已经*、即将迎来孩子降生的夫妻。每每读到这个词,仿佛就能看到准妈妈脸上洋溢着“超幸福”的笑容。
同样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不少中国的新词传入日本。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文革时期的“活学活用”、“造反”等等。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日本向中国学习,许多汉文典籍传入日本,丰富并发展了日本的思想文化。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不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学者将学习的重心转向西方科学,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创造了无数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新词”。此后,这些新词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
清朝末年发行的科学杂志《格物汇编》
清朝末年,中国的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常常从中国古典中选取词汇,与西方“新词”一一对应。例如,economics翻译成“计学”、“资生学”,philosophy翻译成“理学”、“智学”,sociology翻译成“群学”、physics翻译成“格致学”等等。不过,这种译法显然有点勉强,不是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与之相当的概念。因此,它们并没有得到普及。而日本人翻译的“经济学”、“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则在中国流传开来。
卫生、企业、手续、抽象、具象、批评……明治以后从日本传来的新词不胜枚举,其中,有的词就是活用中国古文创造而出的。例如,economy的日语译词是“经济”。这个词在中国古典中原本就有,其意思是“经世济民”。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道:“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这里的“经济才”指的就是“治国安民的才能”。日本人在翻译economy时,用中国古典中的“经济”一词来对应,而中国又借用了日本的翻译,现在,这个词成了两国共通的词汇。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organization的译词“组织”也是如此。《辽史·食货志》中说:“树桑麻,习组织。”这里的“组织”是“织布”的意思。
日本人还将production翻译为“生产”。“生产”的原义是谋生的手段、生计。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宪法”则是出自《国语·晋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这里的“宪法”泛指国家的法令规章。而日本人在翻译国家的根本法constitution时,借用了中国古文中的“宪法”。
我们再说说中国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里的“共和”一词。这个词也是日本人在翻译republic时,取自中国古典的词汇。《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厉王出奔於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则是指通过选举产生国家机关和元首的政治体制。
现代汉语中,大约70%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词汇,都是由日本学者翻译而来的。要是少了这些词,我们就没法说话了。偶尔能见到有人“雄心勃勃”地宣称要将外来语全部摒弃,不过,如此看来,那不过是妄想罢了。
最后,我想再谈谈一个有趣的现象。日语中的“几何(きか)”一词,又可以读作“いくばく”,大家听到这个发音,自然都能联想到这是数学领域相关的词汇。不过,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译词其实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众所周知,“几何”源自希腊语的geometria、英语的geometry。最初中国人在翻译这个词时,将“geo”音译为“几何”二字,而后传入日本。大概会有不少人以为这个词也是明治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吧。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翻译: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