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近日,一群平均年龄74.5岁的老人“火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30多名“老牌学霸”,在今年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合唱《少年》,他们白发苍苍,动作间又青春洋溢,他们挽起衬衫袖子,用“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像火一样燃烧,永不放弃)”的歌词响亮的唱出少年意气,让无数听众泪目。
跨越三代,唱的仍是“同一首歌”
“刚拿到谱子时,大家都懵了,因为我们此前从未唱过流行歌曲。”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团长、8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因为怕老人们跟不上,自己曾建议把《少年》换成《同一首歌》。正是这个建议,让刘西拉的思绪一下子飞回了30年前。
1985年,刘西拉刚从美国回来,在清华大学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主任。毕业晚会上,同学们邀请刘西拉和大家一起演唱那时的“流行歌曲”《同一首歌》,刘西拉觉得奇怪,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唱《毕业歌》?大家一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多好。”然而,正是这首在刘西拉眼里可能“软绵绵”的流行歌曲,却深深地震撼了他。“居然还有这么美的音乐!”刘西拉感叹,从《毕业歌》到《同一首歌》,再到如今的《少年》,时代在变化,每一代人的音乐爱好不尽相同,但我们唱的其实还是“同一首歌”:那就是不忘初心。
刘西拉告诉《新闻有观点》,节目组最终决定把《同一首歌》和《少年》串烧在一起唱,还加上了《祖国不会忘记》,如果说《少年》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那《祖国不会忘记》唱的就是自己和团员们的现在:“祖国不会忘记我们的奉献,这辈子非常值得!”
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
刘西拉说,自己特别喜欢《少年》中的那句“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的歌词,这让他想起了初二时学过的课文《古丽雅的道路》中的一句话:“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每当唱起这句歌词,他都会想起课文中那句苏联英雄的座右铭,想到自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清华毕业后,刘西拉服从分配,到四川一家建筑科学研究所当了一名技术员。当时的总工程师曹居易找刘西拉谈话,建议他不要总坐在办公室里,要“深入基层去学东西”。于是,刘西拉收拾起包袱,到工地上和工人们同吃同睡,正是在这里,刘西拉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一成果的理论部分在美国也获得大奖。现在,每当有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尽快体现人生价值”时,刘西拉都会想起曹工这句话,并善意提醒学生们:“不要想着尽快往上窜,要反过来往下走,到基层去,使命感会告诉你答案。”
清华学霸们的人生故事,名字叫振兴中华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共有105名团员,团长刘西拉和很多人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刘西拉说,2008年合唱团初成立,大家在校庆时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好像故事很多,但其实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振兴中华。”这些曾经的少年在毕业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西拉的好友孙勤梧在新疆伊犁工作了一辈子,除了母亲逝世,春秋四十载,孙勤梧没有回过家乡浙江。在毕业四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为经济并不富裕的孙勤梧买了机票,邀请他来北京一聚。刘西拉说,那次聚会来了很多杰出校友,有工程院的院士,中国贸促会的会长,有香港的大老板,也有著名的教授,但大家都不敢坐到最中间的位置上,最后,大家一致推选孙勤梧坐在中间,因为他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了一辈子,“是我们当中最可爱、最伟大的人。”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在看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合唱表演后也深受感动,“看演出时,感觉他们真的回到了当年,人没变,初衷没变,所以他们永远保持着少年。”
顾骏认为,这些“清华学霸”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永恒的追求”,与如今盛行的“佛系”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自称“佛系”的人,年龄还是少年,但心态却已衰老,他们把人生目标选的太近,一旦达成就失去动力,更有甚者则直接在失败中“泄气”。
“这些老人跑的是马拉松,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跑的是百米赛。”顾骏认为,老人们追求的价值里面具有超越性,是超越个人的存在、超越“我”的物质性的存在,更超越了个人的所谓成功。顾骏表示,这群平均年龄74.5岁的老人唱的歌为什么会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因为大家也向往他们身上的东西,人生最后的成功,并不在于外在所得,而在于内在的实现。
监制:白中华
记者:杨昶
编辑:曹博、王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