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5 10:48:34

军事的作用无须赘言。从大的方面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才能具有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基础,否则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从小的方面说,它又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覆巢之下无完卵”,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家都失去后,那么个人的幸福、成功与安定都是镜花水月。因此,了解军事方面的相关信息,增加军事知识,汲取战争胜利的经验,吸取战争失败的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个有关军事的篇章中,你将了解到古代那一场场激烈的残酷的战争,你将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和平生活;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位位爱国的英勇将领,看到他们在战场上无往不胜的飒爽英姿,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从而激发起你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的决心;在这里,你还将看到一条条充满着智慧的用兵如神的计谋策略,让你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深谋远虑。

而且,在这里,你所学到的绝对不仅仅是相关的军事知识。当你看到古人为编写一本书或打胜一场战争所付出的辛苦,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激励,充满斗志;当你明白了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的道理,你就不会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气馁,也不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迷失自我;当你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办起事来也就不会再拖泥带水,而是一气呵成;当你熟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为人处世、商业竞争亦或是政治斗争中,你都将受益匪浅。

一、军事著作

0537.《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孙子兵法》的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515年至前512年间。《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分别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后世将领从中受益的不计其数。

《孙子兵法》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在国际上同样是赫赫有名。它与《战争论》《五论书》共称为世界三大兵书。《孙子兵法》在中西文化交流初期就被翻译到了西方,据说甚至影响到拿破仑的用兵打仗。到目前为止,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的应用更是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在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中,人们往往都能从《孙子兵法》中受到启发,可以说《孙子兵法》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0538.《吴子》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作者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

《吴子》相传共有48篇,现存仅6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全书多采用魏文侯、武侯与吴起问答的形式,共33章。图国篇围绕着“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方针,论述了修德行仁、明耻教战、任贤使能、简募良才的重要意义,并对战争的起因和类型进行了探讨。料敌篇分析了各国政治、军事情况及其特点,介绍了侦察敌情的要领及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敌人的作战方法。治兵篇提出了训练、行军、宿营和驯养使役军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将篇阐明了将帅在经国治军中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判断敌方将领优劣的方法等。应变篇从因情制变的原则出发,论述了遭遇强敌、敌众我寡、进攻据险坚守之敌等情况下的战法,论述了谷战、水战、车战、攻城战的作战要领。励士篇则对如何奖有功、罚有罪和激励部队士气进行了详细说明。

《吴子》一书虽仅5000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兵法》之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 “孙吴兵法”。《吴子》于唐代传入日本,后又传入欧洲,现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0539.《司马法》

《司马法》作于战国初期,作者并非一人,而且经过后人增补。它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汉朝以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该书多有散佚,至唐代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

在对战争的态度方面,《司马法》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即使*人也是可以的。在治军方面,它严明赏罚,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在战略战术上,《司马法》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

《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历朝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者对《司马法》多所称引。宋代以来,该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0540.《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由此即可看出《孙膑兵法》在古代几乎有与《孙子兵法》同等的地位。《孙膑兵法》作者孙膑,齐国人,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真名不详,只因其曾受膑刑,故名。

《孙膑兵法》现在仅残存16篇,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兵法》的大致观念如下: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获得胜利;在军队建设上,它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在战争指导上,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所谓的“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这些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作战指导上,它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认为攻虚击弱乃是取胜的关键所在,也是作战理论的核心内容。

《孙膑兵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是战国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军事理论著作。

0541.《尉缭子》

《尉缭子》的作者相传为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

今本《尉缭子》共分5卷。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卷二包括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卷三包括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

0542.《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今本《六韬》共分6卷。文韬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武韬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等。虎韬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豹韬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犬韬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于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0543.《黄石公三略》

相传黄石公是秦汉之际的隐士,曾命张良为其穿鞋,后赠张良一本兵书,张良凭此书辅佐刘邦建立汉室。但该书不应为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所撰,应为后人假托其名而著。现一般认为《黄石公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

《黄石公三略》分为上中下三略。上略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战略思想及其实现方法。中略通过“差德性,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进一步论述治军统军的原则。

《黄石公三略》最显著的思想特色是兼容博采: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杂取诸家之长而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且又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体系。

0544.《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记录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著作。作者一说为李靖本人,一说是北宋仁宗时期的阮逸模仿而作。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3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98条次。该书内容丰富,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

0545.《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全称为《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作者为唐朝的李荃。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即今日所说金星)主*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

《太白阴经》共10篇,分别为人谋(占两卷)、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与祭文、捷书共成一卷)、杂占、遁甲、杂式。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的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的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它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战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书中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

0546.《虎钤经》

《虎钤经》的作者为北宋的许洞(字洞天,苏州吴县人),他于咸平四年至景德元年(1001—1004)撰成此书。全书共20卷,210篇,约15万字。

《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它认为,用兵离不开天、地、人,而要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就要加以“随用”。然而,三者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它要求将帅除了具有能谋善断、严于执法的指挥才能之外,还要具备“去私循公”和“持身以礼、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的品格,以及“纳谋而能容”的修养和“明今鉴古”的洞察力。

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汇集的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书中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阵。但书中天人感应等荒诞迷信之谈,则不可取。

0547.《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纪效新书》原本18卷,卷首一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

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

0548.《练兵实纪》

戚继光后来在蓟镇练兵时又撰写出《练兵实纪》。此书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

以上所收录的12本兵书中,除《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外的10部被称为古代的“十大兵书”。

二、著名战役

0549.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开始前,蚩尤部众首先将炎帝击败,占领了华夏部族的大片地区。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毅然率众与蚩尤部众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州地区)地区。

传说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或说81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得到玄女族帮助,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终在中冀之野(今河北冀州地区)将其擒*。

涿鹿大战虽系传说中的战争,无确切史料可考,但此次战争却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多方面划时代的意义。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占据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0550.牧野之战

商朝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刑罚残酷,阶级矛盾锐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

安。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国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积极开展伐纣灭商的大业。

公元前公元前1346年(一说前1357年)。双方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展开决战。周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包括保持阵型、不*降军等等。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调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了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600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055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交战双方为鲁国和齐国,战争以齐国的战败而告终。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公元前683年,公子小白先于公子纠抢得齐国政权,即为后来的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他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并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鲁庄公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建议庄公展开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定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0552.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昭侯求救于齐国。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入魏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以庞涓为将,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方向撤退。马陵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

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庞涓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拔剑自刎。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

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055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战争。长平之战的规模之大、战争之惨烈,对格局的影响之大,在战国期间几乎无出其右者。

战争初期,赵国以廉颇为将。初战失利后,廉颇根据敌强己弱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秦国用计离间,散播留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就是古代那位著名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他当上将领后,轻率冒进,被秦国大将白起围困。无奈下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40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的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0554.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前208年),以项羽为将领的楚军与秦军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自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英豪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秦。项羽之叔父项梁便是其中一支,他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开始连战连捷,然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章邯偷袭以至牺牲。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农民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率20万大军将其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赵歇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项羽为报秦军*叔父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6万余人以解巨鹿之困。

援赵大军到了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首先切断秦军运粮的道路,把秦军的兵力分割成两部分,然后再向秦军猛攻。在渡河后,项羽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3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的

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此得解。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6万破20万,“楚霸王”自此千古留名。

0555.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十二月,以刘邦为主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后,天下已成楚汉争霸之势。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4年多的时间里,大战70次,小战40次。战争初期,楚军比较强大,但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再加上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逐渐丧失主动,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汉高帝五年十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实施战略追击。同年十二月,项羽军被包围在垓下。当时汉军约为50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10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却多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因而很快溃败下来。项羽虽然成功突围,来到乌江,但他心灰意冷,无颜只身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时年31岁。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400年基业。

0556.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如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曹操与袁绍在争斗中逐渐发展壮大,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曹操以2万兵力迎战,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曹操为了改变兵少粮乏的不利局面,大胆采纳许攸献计,奇袭乌巢,焚烧袁军粮屯。袁绍指挥错误,军心动摇。曹操趁机发动猛攻,大败袁军,俘获极多。袁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

方奠定了基础。

0557.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后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欲一统南北。吴国主公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迎击曹军。双方相遇于赤壁。

战争开始后,过去攻无不克的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为增强水军战斗力,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以减弱风浪颠簸。吴国大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黄盖先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好戏,随后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然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接近曹营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形成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毁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无论是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次数,还是在人民大众中间耳熟能详的程度抑或搬上荧屏的次数,赤壁之战都无疑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战役。

0558.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迎击秦军主力。经过3个月的激战,东晋击败了骄傲自大的前秦军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样的成语都是从这次战争中得来的。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

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0559.黄天荡之战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兀术统兵南下,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一直逃到海上,才没成为金兵俘虏。金军大肆掠*之后北撤,在途中遭到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阻截,发生了著名的黄天荡(今南京东北)之战。

建炎四年,农历正月元宵节,韩世忠得知金军北撤的消息,就下令在秀州张灯结彩,大闹元宵,迷惑敌军,暗地却率8000人奔赴镇江,屯兵长江中的焦山,堵截金兵。金兀术率兵在黄天荡受阻,便派人跟韩世忠约定决战日期。十五日会战那天,韩世忠夫人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指挥作战。宋军按事先的规定,鼓起则进,鼓住则守,仗越打越顺利,士气越战越旺盛。金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始终未能突破宋方水军防线。这一仗从夜半直战到天明,宋军大获全胜。长江北岸金兵得知兀术大军被截,派船来接应。韩世忠命士兵带着铁锁的大挠钩,把金兵的小船一一钩住,掀翻在江中。兀术无计可施,只得向韩世忠买路渡江,表示愿献出江南掠夺的全部财物,但遭到韩世忠的严词拒绝。金军被困达4 8天。后来兀术采用一个奸细的建议,在夜里出动大军,利用老鹳河故道,开渠15公里,并用火攻击宋军舰,才逃出。

黄天荡之战,宋军以少于敌军10倍的兵力包围敌军达48天之久,沉重地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扭转了南宋军总打败仗的局面,大长了宋军抗金救国的士气。

0560.和尚原之战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5月和10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地势险要,属川陕之首要门户。这场胜利为宋军保住了川陕的门户。

绍兴元年五月,金军发动进攻。然而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十月金兀术亲自出马,再次攻打。吴玠命令诸将挑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军丢掉武器后退。吴玠抓住有利战机,派遣奇军从两旁袭击,阻断金军运粮通。兀术见势不妙,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兀术中箭负伤,狼狈逃走。和尚原一战,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甲兵800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

和尚原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0561.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

隆年,1161年)十一月,在宋金战争中,宋军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江面上击败金军的一次重要水战。

为打败南宋,金帝完颜亮亲率30余万大军,计划于十一月初八在采石渡江。当时宋朝新派李显忠负责江防。派来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催李显忠赴任。十一月初八,李显忠尚未到任,虞允文见情势危急,集兵1.8万人,主动指挥迎战金军。他将水军的海鳅船分为五队:一队居中,两队为东西翼,载以精兵,由当涂(今属安徽)民兵,踏车驶舟,军民协力截击金军舟船;两队分别隐蔽于小港,作为后备。虞允文往来指挥将士迎战。部将见虞允文身先士卒,也率领兵将奋勇拼*,立即消灭了登岸金军。海鳅船在江中来往冲击,并施放霹雳炮。金军兵将纷纷落水,余船向杨林河退走。

采石之战的胜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同虞允文的指挥分不开的。虞允文本一个文官,到采石只是执行慰问部队的任务。但当他见到金军即将渡江,南宋已处于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他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是获胜的首席功臣。采石之战的胜利阻止了金军渡江,从而保卫了长江防线,使金朝攻灭南宋的战略计划彻底失败,南宋得以转危为安,保持长期偏安的局面。

0562.白沟河之战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而在这场为期4年的战争中,白沟河之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役。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相遇。

当时,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今北京)。燕王闻讯,率军10余万人迎战。在这场战争中,燕王以少胜多,先败而后胜,最后*敌10万余人,大获全胜。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了战事上的主动。

0563.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宁远(今辽宁兴城)军民击败后金军进攻的城邑守卫战。史称宁远大捷。

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6万大军,号称20万,进攻宁远。当时明代守城的将领是一代名将袁崇焕。宁远城中士卒不满2万人,且孤立无援。兵部尚书高第怯弱无能,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命令关外各城守军拆除防御设施,退入关内。袁崇焕申明利害,坚守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宁远军民个个浴血奋战、以一当百。此战明军*伤后金军1.7万人,粉碎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十八般兵器

0564.弓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起源很早。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遗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枚箭头距今约2.8万年。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长2.8厘米左右,前锋锐利,做工精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而继续服役于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风姿。射箭也是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0565.弩

弩相传为黄帝所造,也被称做“窝弓”、“十字弓”,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发射弩前的准备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伤武器。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

弩大约兴盛了1000年的时间。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

0566.枪

作为我国古代兵器的枪,与我们现在通用的枪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的枪是一种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依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

枪的起源并不早,直到晋代才开始逐渐流行用枪。而到了唐代,善使枪者就多了起来,像罗成所用的丈八三棱五钩神飞亮银枪、秦琼用的吸水提卢枪、尉迟恭用的八宝龟背驼龙枪都很有名。宋代的岳飞、杨家将也都很善于用枪。

我国今天武术运动也包括枪法比赛,

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等。

0567.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其形状为短柄,刀身呈现弧形,刀刃锋利,刀脊无饰,有时外佩刀鞘以便于携带。还有一种柄长的大刀,最著名的是关公所用的大刀。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同时也出现了大型的战刀。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做工精良。

0568.剑

剑属于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双侧有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和剑茎,绝大多数剑还带有剑首,可以系剑穗。剑多配有一个剑鞘,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中国从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初期也为青铜制品。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剑在早期的战场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干将、莫邪都是古代有名的神剑。到了唐代,佩剑之风盛行。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家。他写到剑的诗篇留下来的也有近百首。

然而因为剑刺不穿铁甲,剑的没落也是从唐代开始的,更多的只是装饰功能。

0569.矛

矛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矛是古代兵器中最长的一种,有丈八蛇矛之称。矛的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骸”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主要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

矛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但由于它过长,不便携带,刺*也不灵活,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

0570.盾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伤,通常和刺*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

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我国最早的盾,据说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但真正的盾应在商周时期出现,作为十八般武器中唯一的防护性兵器,盾一直到清代都一直活跃于战场之上。

0571.斧

斧的起源非常早,原始人类用利石劈物,即为斧头的原型。而最早的铜斧出现在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后来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后,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伐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之器。

由于斧身重柄长刃短,所以并不适合于战场上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唐初的程咬金、《水浒传》中的李逵所用的都为板斧,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0572.钺

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被大量使用。

我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中,有好几对类似而不相同的兵器,如前面所说的弓与弩,枪与矛,还有斧和钺。钺的式样与斧相似,只是比斧稍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其余之处,钺和斧基本无差别。

钺同斧一样,其*伤力不如戈矛等兵器,所以在实战中的地位一直并不甚高,而是多用于仪仗、装饰,成为象征威严的礼仪用品。钺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而并不是实用性。

0573.戟

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因而*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在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兵器中,有一件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长兵器,这便是戟的雏形。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戟,但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左传》中多有记载。如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伐宋之战,“郑人入并,倒戟而出之”。这是宋军用戟的证据。到了晋代,长兵器矛枪开始被人重视,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而到了唐代,戟已作为歌舞中的道具而被广泛应用了。

0574.鞭

鞭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记载:“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鞭虽属短兵器类,但其形制较长,而且重量较重,因而需要使用者有较大力气。鞭虽然无刃,但它以力道取胜,击到人身上,也有一定的*伤力。

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习称九节鞭。鞭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它既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臂力,而且又要身体灵活。舞动时,鞭上下翻飞,相击作响,如银蛇飞舞,使人眼花缭乱,既有很大的*伤力,在平日的表演中也极具观赏性。

0575.锏

锏是古代短兵器的一种,属鞭类。锏为铜或铁制,长度大约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呈前窄后粗状,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没有刃,棱角突出,相距六、七寸处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挂在手腕上。锏多双锏而用。最有名的使用者当推唐初的战将秦琼。

与鞭一样,锏历代被看做杂兵器,因为其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多配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器配合使用。这时鞭或锏可藏于腰间,发挥类似于暗器的作用。

0576.镐

镐,也被称为挝。镐的形式非常奇特,甚至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它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据说它的重量还要超过斧和钺,所以力量不是非常大的人根本无法使用。镐的使用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镐头似斧脑可打击对方,镐笔似斧刃可劈,伸直的镐指则如矛尖,可以戳对方。可惜这种奇特的兵器现在已很难见到。

0577.棍

棍的起源非常早。远古时代,古人只能居住在洞穴中,因而常常受到野兽的攻击。如果身边没有锐利的武器抵挡,古人就会到树林间找一根木棒随身带着自卫。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他兵器一般都有金属制品,商代用青铜,春秋战国时期用钢铁,只有棍这种武器长时间只有木质的一种。棍的构造也是最简单的,只有一根细圆柱形的光滑的柱子而已。棍术的技击特点是勇猛、快速、多变。

由于构造简单,质地也较脆弱,且无锋利的刃,因而棍在战场上的作用比较一般。但棍在民间却是大受欢迎,各地存在各式各样的棍法。这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少林寺的棍法了,尤其是合练时,其整齐划一的击打声、呼喊声,充满动感的力量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直到今日,棍法的比拼依旧是武术比赛中的重要一项。

0578.叉

叉是一种武术长器械,是从古代的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三股中以中间一股稍长,两旁次之。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制,较长。到明代时曾出现两个叉尖的,但并不常见。

叉的起源较早,但在战场上应用的时间既不早,规模也不大。现在的叉已演变成吃饭用的餐具,但大体上保持了古代叉的形状,只是型号小了许多而已。

0579.耙

耙在古代主要作为农具使用,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耙也是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它分耙柄和耙头两个部分,耙柄一般为铁制,耙头横一长方形铁板,上有锐齿,具体数目不等,一般为七至十一个。

耙虽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一般,但人们对它却不会陌生,因为它也是猪八戒兵器。猪八戒的耙名叫“上宝沁金钯”,俗称“九齿钉钯”,是玉帝钦赐的宝物。《西游记》第十九回中,猪八戒曾这样对孙悟空吹嘘:“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身妆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阴阳分日月。六爻神将按天条,八卦星辰依斗列。名为上宝沁金钯,进与玉皇镇丹阙。因我修成大罗仙,为吾养就长生客。勅封元帅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从猪八戒日后除妖降魔的经历来看,耙也算是不错的一种武器。

0580.索套绵绳

索套绵绳开始使用的时间已难以考证,战争或比武时用者更是很少,因此古人将其排在兵器的最后一名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索套绵绳做工极其简单,将一段普通绵绳两端结成锤形即可,长约一丈二尺。索套绵绳为一种暗器,就像飞镖袖箭,攻击时尚有一定威力;若用之抵挡对方攻击,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索套绵绳重量甚轻,却又极难使用,因而须用巧而非用强。用斧钺之类器物,只须力气充足就可以运用自如;但索套绵绳却要求很高的技术,否则还可能伤到自己。古人说:“绵绳套索为器中之尤轻者,较诸轻鞭流星锤为更难。”

0581.白打

白打不是古代兵器的一种。白打一词始自隋唐,王建诗中说“寒食内人尝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可见白打是表演搏击来增加喜庆,还可换得金钱。清周亮工《闽小记》也说:“白打,即为之手搏,各短打者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铁为白战,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为终。”

白打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拳术”,讲求眼明手快,腾挪闪避,平日练拳要领,重在训练手、眼、身、心、步之联

合动作,而其运用方式,有打、踢、点、拿、跌等。古人极为看重拳法,认为一切技击来源均由拳中化去,由熟生巧、变化无穷,因之白打为武术之基。另一种白打是“掼跤”,亦即柔道、摔跤之类,这种形式起源非常早,在《左传》中已有相关记载,而且直到如今亦长盛不衰,柔道、摔跤均为当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四、三十六计

0582.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本意就是欺瞒天子渡过大海。此计最早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率领30万大军去平定东辽。一天,大军来到海边,只见海涛汹涌、一望无际。从没见过如此阵势的唐太宗,一下就慌了阵脚,再也不愿过海。就在大家无计可施时,薛仁贵忽出妙计:瞒着唐太宗一人,在海边建造一座大型的海上建筑,再让军士们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在里面自由活动,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城镇。待这座建筑建成,薛仁贵再让谋士设法把唐太宗骗上“船”。唐太宗在里面,一直认为置身于市井,悠然自得。当唐太宗出船上岸后,才发觉已渡过了大海。

用到军事上,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以期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0583.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本意是包围魏国,使赵国得到解救。这个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

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其极为熟悉,又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所以制止说:“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率军直奔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火速返国救援,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军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得解。

用到军事上,围魏救赵计策的妙处就在于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0584.借刀*人

借刀*人的本意就是假借别人之手,除掉自己的敌人。

春秋末期,齐简公兴兵伐鲁,鲁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只有吴国可与齐国抗衡。于是子贡先是利用齐国内部的党派之争游说齐相田常,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了。子贡又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10万精兵及3000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

可见,借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用此计者甚至可以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达到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借刀*人的难处在于如何劝动与自身利害无直接关系的一方为己所用。除去用巧舌如簧的三寸不烂之舌申明利害,还可与无中生有、反间计等计谋齐用。

0585.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字面意思就是安逸地等待劳累的对方。三国时,吴国*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70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

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以逸待劳的计策可见于《孙子兵法》,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孙武认为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的概率较大。以逸待劳计谋的关键在于对“逸”字的理解上。“逸”的要求是安守阵地而又精神集中、精心备战,等待时机。如果贪图安逸、醉心享乐或者是消极抗敌、闭门不出,就只会自取其辱。

0586.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勾践灭吴”可当做是运用此计谋的战例。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几年后越国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结果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当然,勾践对吴王的一系列臣服的举动也有“瞒天过海”之妙。

0587.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的字面意思是表面上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此典故自东汉的班超。当年班超攻打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5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2.5万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伪装要撤退,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亲自率1万精兵向西追*班超。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的消息,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声东击西就是要佯攻,麻痹对方,调

动敌军主力,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此计谋的危险系数极高,必须筹划充分、表演逼真,方能起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否则一旦被对方识破,对方不是可以逐个瓦解,就是可以以逸待劳、守株待兔,等待己方的只有惨败。

0588.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就是把没有的说成有,也就是用谎言欺骗。战国末期,秦国张仪建议秦王离间齐楚,再分别击败。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楚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并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而当楚国要和秦国签订条约时,张仪一口咬定当时许诺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得割地求和。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丧失大片国土。

上面那种无中生有的案例比较简单,在现实中较难发挥作用。但如果将此计加以发挥,虚实结合,先假后真,让对方把真的当成假的,把有的当成无,那么此计的威力将加倍无穷。

0589.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前面还有四个字是明修栈道。意思就是说我表面上在修复栈道,暗地里却偷渡到了陈仓。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末。当时楚汉争霸,初期项羽实力占优,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而实际上,韩信却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可见暗度陈仓就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吸引后,再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突袭。这个计谋与声东击西有一定的相似处,却又有很大的区别。简单说,声东击西迷惑对方的是攻击对象,而暗度陈仓隐藏的是攻击途径。同样,暗度陈仓的前提与基础必须是明修栈道时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否则很难成功。

0590.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就是站在河对岸看别人家着火。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

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认为如收留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担心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在趁火打劫中我们已有过叙述,趁火能打到劫固然好,但一不小心落个“引火烧身”的下场就得不偿失了。袖手旁观,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人之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隔岸观火不如趁火打劫积极主动,因而获得利益的概率和成果相对来说要小。但隔岸观火的危险性也相应得要小得多,如运用不当,最多是无利可图,自身应不会受到太大伤害。

0591.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就是满面笑容的脸上暗藏*机。战国时期,秦国派公孙鞅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探听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提议订立和约。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300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却惨遭埋伏。公子行等人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使用笑里藏刀一计,要根据对方指挥员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对妄自尊大者,要躬屈逢迎,再增加他的傲气;而对心怀疑虑者,要充分表明本方的诚意,使对方放松警惕性。此计最重要的是要“笑”得真诚而自然,方能欺骗和麻痹对方,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此计极为阴险,但一旦得逞,却可以以最小的损失博得最大的利益。

0592.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就是让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战国后期,赵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等部*扰。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李牧上任后,日日*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暗地里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见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

在战场上,想使自己毫发无损而大获全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某些时候,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们必须忍心首先舍弃一些。古人说:“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李代桃僵之计就非常符合这个策略,它与“舍车保帅”、“田忌赛马”所表现的思想基本相同。此计的关键是实施前要确保代为僵死的李树死得有价值,可以帮助桃树争取时间,化被动为主动。如果只能让桃树苟延残喘,那还是不用为妙。

0593.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就是随手把别人的羊牵走。以淝水之战为例。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后趁势南下,想一统天下。东晋将领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趁敌人大乱,奋力追*。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顺手牵羊与趁火打劫一样都是抓住对方的困难加以利用。两者的不同在于,趁火打劫的火并不是自己放的,而顺手牵羊前的混乱有时却必须由自己想办法产生。因而,顺手牵羊对时机的把握要求更高,一旦错过机会,前面的一切就全是白搭了;而一旦抓住,则很有可能一下子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0594.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就是打到了草,却惊到了蛇。打草惊蛇的典故出自南唐。当时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他见钱眼开,做了许多贪赃枉法的事情。下属官员见上司如此,就一个个效仿开来。有一日,王鲁收到一份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的状纸。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像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用在军事上就是不与对方起直接冲突,却让对方在自己与他人的斗争中见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知难而退。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鸡儆猴”倒有几分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发展,“打草惊蛇”一词越来越偏离它的本来意思。时至今日,它已成为贬义词,用来指代那些鲁莽的人和事。这离三十六计中的计谋已相去太远了。

0595.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就是借用别人的身体让自己重生。它来源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曾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等待久了,见师父的遗体老是僵硬在那里,总是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便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依附。恰好当时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久,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了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吹了一口仙气,竹杖立即变为铁拐。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

借尸还魂在军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朝代末期的农民起义中。这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这种“尸”,以求达到自己坐上王位的目的。这些人当然并不是真心恢复故国,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愿望,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治野心。

0596.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就是把老虎调离山岗。三国时期,东吴孙策想夺取江北卢江郡。但占据卢江的刘勋势力强大。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孙策首先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孙策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很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常言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防范严密,此时,我方哪怕是一条强龙亦会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实力相当,或以弱博强了)。这时就要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这样才可以取胜。调虎离山关键在“调”,要想成功,还需与他计同用。孙策在这里就兼用了笑里藏刀的策略。

0597.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就是想要捉住某人却故意先放开他。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10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诸葛亮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

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如果将孟获*死自然易如反掌,但却难以斩草除根。为了让孟获死心塌地臣服,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他问孟获服不服,孟获回答不服后。诸葛亮断然释放孟获。再战再擒再放。如此七次后,终于感动了孟获,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军事上,我们不能逼迫对方太紧,越是如此,对方反而守卫更严,斗志越旺。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的让步,反而可以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也可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0598.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就是抛出砖头,引出美玉。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城。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这时楚国大夫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先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对方先得一些小利,等对方麻痹大意,派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果然攻下绞城。

抛砖引玉是一种以小利谋大利的诱骗术。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正如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只有占了点便宜之后,才可能上大当。此计与李代桃僵有相似之处。

0599.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的意思就是说抓敌人要首先抓头目。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10万劲旅进攻睢阳。一日晚上,安军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唐军“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像要*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黎明时分,张巡率领守兵冲*出来,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但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发现后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很好理解。敌军将领一死,自然会士气低落、望风披靡。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擒住。敌军自然也知道将领的重要性。将领的武功高强,周围的守护严密。在这种情况下,要一意孤行地去擒王只会让自己损失惨重。所以,“擒王”是目的,至于实施手段,还需从其他计策中获取。

0600.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就是把柴火从锅底抽走。官

渡之战中,曹袁两军对垒多日,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1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40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5000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趁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1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10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800亲兵,艰难地*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想要把一锅沸腾的水冷却掉,最好的办法不是再加进冷水,而是把火灭掉。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运用到军事上就是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釜底抽薪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

0601.混水摸鱼

混水摸鱼就是在混浊的水里,趁着鱼儿头脑不清楚来捞鱼。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派张守圭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探知李过折与可突干有矛盾,便特意去拜访,并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忠于可突*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了李过折。趁着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的机会。张守圭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当然水儿不会自己变混,在战争中这个可乘之机也不能只靠等待,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然后便可借机行事。

0602.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对外严密封锁消息,并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然后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

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此计有些“障眼法”的意味。它用于军事就是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这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

0603.关门捉贼

关门捉贼就是先把贼请进屋内,然后关起门来,使他无处可逃,再实施具体的抓贼措施。战国时期,秦国先用离间计让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亲率4 0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开始故意战败,赵括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秦国边境。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一连46天,赵军绝粮,士兵*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40万人几乎全被秦军活埋。

在军事上,关门捉贼就是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不追就给了对方卷土重来的机会,穷追不舍就有可能中敌诱兵之计。

0604.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就是先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进攻邻近的国家。战国时代的秦国即靠此策略一统天下。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40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此计在军事上就是要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逐步扩张,并和暂无利害冲突的城邦结盟,这样就可以使其他城邦孤立无援,自己就可以轻松地一一击破,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0605.假途伐虢

假途伐虢就是借道讨伐虢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种策略。当时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得过晋国的好处,对晋国毫不怀疑,因而认为为了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是得不偿失的。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路过虞国时,晋军果如宫子奇所言,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此计运用于军事上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借到道。这一方面要求两国平日关系不错

(日常多施舍些小恩小惠即可);另一方面做的事情必须首先有借道的必要性,而且要对自身有明显利益,才不会引起对方怀疑。一旦这些条件具备,即可轻易获取极大的利益。

0606.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就是替换对方的军队阵容。秦始皇称帝后,一直没有立太子。国内有两个小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幼子胡亥却只贪图享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临死前他要李斯传达密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了蒙恬。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

在军事上,偷梁换柱主要是针对与自己暂结为同盟的友邦而设定。“梁”和“柱”都是有关军队阵型的名词,它们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在与友军联合作战的过程中,设法改变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在战争结束后就可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

0607.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的字面意思就是指着桑树骂槐树。楚汉争霸时,韩信令将军樊哙、周勃二人,带领一万余人,限期3个月内修完栈道。但先前烧毁的栈道断断续续有300多里,地势险要,其修复工程非常艰难。上万人日夜苦干了十几天,才完成了一小段。官兵们不知修栈道的真正意图,于是怨声载道。韩信见到如此状况,明白自己在军中的威严受到严重挑战,眼看工期要延长,从而延误战机。于是,韩信断然决定,对樊哙、周勃等头领作出撤职处分以儆效尤。士兵知道后大为震惊,再也没有怨气和消极怠工的现象,修复栈道的工程如期完成,也使得韩信的“暗度陈仓”的计谋顺利实施。

军事上的指桑骂槐除了可以用在自己军队内部,通过对少数“桑树”的惩罚来使大多数“槐树”听从命令外,还可以用到敌人身上,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

0608.假痴不癫

假痴不癫就是行为痴傻却思想不乱。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慢慢地,曹爽就放松了警惕。公元249年2月15日,曹芳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

行。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

此计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注意。此计用在军事上,就是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0609.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就是等别人上了屋顶后就把梯子撤掉。这个计谋来自一个典故。东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母亲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只能教之于法。刘琦依照该方法,果然躲过了灾祸。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先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退路,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个计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诱敌,也就是“梯子”该怎么摆才能让对方来登屋。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了,对性贪之敌,我们应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示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

0610.树上开花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辨。三国时期,刘备与曹军战败后慌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着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那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二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坂坡的桥上。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认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

树上开花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使自己的阵容显得充实强大。这种计谋的可行性在于战场上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指挥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于布置假情况,巧布迷魂阵,虚张声势,可以慑服甚至击败敌人。

0611.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就是从客人的身份变为主人。东汉末期,袁绍势力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他的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他听了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袁绍首先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合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吗?”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

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

0612.美人计

美人计就是用女色迷惑敌人。东汉末年,董卓专政,飞扬跋扈,野心勃勃。董卓身旁有一义子,名叫吕布,骁勇异常,忠心保护董卓。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都是好色之徒。于是,王允决定以美人计对付他们。王允府中有一个国色天香且深明大义的歌女叫貂蝉,在一次私人宴会上,王允主动提出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见喜不自胜。第二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里来,酒席筵间,要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滴,王允顺势让他把貂蝉带回府中去了。吕布知道了极不满意。后来貂蝉又故意勾引吕布让董卓知道。二人关系愈加疏远。王允见时机成熟,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大骂董贼夺去了将军的妻子,实在可恨。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看我们是父子关系,我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说:“将军错了,你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说,他抢占你的妻子,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怦然心动,诛*了董卓。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计”对那些意志薄弱、贪恋美色的人而言,具有极大的*伤力。一般人用此计即可消磨敌方斗志,提高自己的胜算;高明的如王允之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到达自己的目的。

0613.空城计

空城计就是将空荡荡的城堡不加掩饰地展现于对方面前,使其疑惑而不敢贸然进攻。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

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诸葛亮传令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率军到达城下看到如此情形疑惑不已,百般思虑后,还是不敢冒险,于是又率各路兵马退了回去。

空城计是一种极富智慧的计策,同时也是极冒险的行为。它是在处于绝对被动作战的状态时破釜沉舟使出的一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置之死地而后生”。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几乎将主动权全部交予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诸葛亮敢于运用此计,除了实在无人可用外,还在于他熟知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此外,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0614.反间计

反间计就是挑拨对方内部关系,使其自相残*的计谋。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号称的80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不过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不善于水战。当时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曹操一贯爱才,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周瑜见到蒋干后,热情招待。酒足饭饱之后,周瑜佯装大醉,倒床大睡。蒋干半夜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他大吃一惊,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以为他们是假降,于是就*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随后的赤壁大战中,曹军因为不习水战而被孙刘联军战败。

反间计就是利用战争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以及人类惯有的疑心病,巧妙设局,让敌方互相猜忌,乃至兵戎相见、自废武功。反间计并不容易得逞,一方面要求己方的布局巧妙、天衣无缝;另一方面又要求敌方不具备超常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但反间计一旦成功,用计者必将受益无穷。

0615.苦肉计

苦肉计是为取得敌方信任,故意摧残自己的策略。还是在赤壁大战期间,曹操*了蔡瑁、张允后无人训练水师。他为了克服水上颠簸的弊端,下令将船连起来。见此情形,孙刘联军决定采用火攻。为了使计划能顺利实施,周瑜与黄盖在众人面前故意争执,周瑜盛怒之下打了黄盖50大板,黄盖遂降曹操。从探子口中得到周黄内讧消息的曹操对黄盖不再起疑。黄盖出发时准备了20只大船,装满芦苇干柴,浇上鱼油,铺好引火用的硫黄、焰硝等物,然后用青布油单遮盖好,船头还钉满大钉,

船上又树起诈降的联络标识“青龙牙旗”。快接近曹营时,黄盖下令放火,各船的柴草、鱼油立即燃烧起来,火乘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冲入曹操水寨。曹军伤亡惨重,曹操落荒而逃。

可见,苦肉计就是要通过自我伤害、自我冲突的方式,机警地打入敌方的内部,取得对方的充分信任,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间谍活动。苦肉计的关键自然是戏要演得真,而且越少人知道真相越好,这样才更容易骗得对方信任。

0616.连环计

连环计就是一计过后又紧跟一计,让敌人防不胜防。在战争中,多数情况下敌我双方都是久经沙场、文武双全的,因而单纯使用一种计策较容易被对方识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使用连环计则很可能在对方意料之外。连环计或是实现前一计未能到达的目标,或是在前面成果的基础上谋取更大的利益。关于连环计策的具体实例不再列举,前面的已经很多了,比如周瑜离间计后再使苦肉计,勾践兼用美人计和趁火打劫,韩信暗度陈仓前又指桑骂槐等等。

0617.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就是说回避是最好的策略。当敌我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使用任何计策都难有取胜把握的时候,那么就干脆先撤退再图后计。不过在撤退时必须要注意几点:首先,撤退不会造成太大的战略损失。比如你在镇守某军事要地,见到敌军后弃城撤退,那么即使没有人员伤亡也是失败的,因为你让对方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兵家必争之地。其次,撤退要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性。如果撤退变成了逃亡,那么士气散了就再难以聚集了。在没有重大损失,对士气不会造成太大打击的情况下,实行战略性回避,确实是应对强敌的上善之策。

五、作战阵法

0618.八卦阵

关于八卦阵是谁发明的说法众多,到底是伏羲、孙膑还是诸葛亮,已难考证了。这种阵法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事先针对性训练的步卒应对马军的手段。在对方冲击时,有意识地在战线的某些位置让出真空,引诱骑方下意识地集中向这些路线行进。待其*入阵中之后,我阵虽破却不散,一路上在两边集结固守,让出前方空间任由敌人冲刺。

阵势的核心在于:这种路径可以通过事先操演确定,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本来是对方战阵两端的直线冲*,变成我方主导下的在阵内的环型路线。连续不断地接触,将会逐步消耗马军的气势和体力。而由于马军自身的特性,他们又不得不按照这条“安全”的路线冲锋。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随着时间的推移,阵内的敌军最终会被逐渐消耗一空。

0619.撒星阵

相传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即连环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0620.鸳鸯阵

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鸳鸯阵以1 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敌人。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攻守兼备。

六、历代名将

0621.战国四将

战国四将分别是赵国的李牧、廉颇和秦国的白起、王翦。

廉颇,山东德州陵县人,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前期,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军事策略。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处处挑衅,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处处忍让,廉颇负荆请罪,双方将相和,赵国的实力强盛。秦国10年间未敢攻赵。公元前266年,长平之战爆发,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虽有小败,但却未伤筋骨。后来赵王中离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致使4 0余万军队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燕国趁机讨伐,廉颇带领十几万残兵打破燕军,迫使其割地求和。之后廉颇军职被乐毅取代,廉颇盛怒之后攻打乐毅后投奔魏国。后来秦多次攻打赵国,赵王又想起用廉颇,却终认为“廉颇老矣”而再未录用。廉颇也抑郁而终。

白起是秦国名将,一生战绩卓著。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任左庶长出兵攻韩、魏,斩获首级24万;十五年,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61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斩首13万;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5城,斩首5万;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四十六年,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四十七年,长平之战中打破赵军40余万。

白起欲趁势剿灭赵国,却被范雎别有用心地阻拦。白起从此称病不再带兵。秦国处处碰壁,秦王将“见死不救”的白起赐死。

李牧(?—前229),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

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李牧到任后,对内积极训练,对外却坚守城门,拒不出战。匈奴慢慢地将这个胆小的将领不放在眼里了。后来李牧抓住机会,打破匈奴10万人。匈奴仓皇北退。过了十几年,匈奴兵慑于赵军之威,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

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不辱使命,将10万余秦军几乎全部歼灭。前232年,秦再次派军入侵,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再次打破秦军。然昏庸的赵王又一次中了离间计,他听信谗言,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了他。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绩,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0622.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姓项,名籍,中国古代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项羽小时候就有平天下的大志。他开始时在叔父项梁手下战功赫赫,巨鹿之战后,项羽更大名震天下。项羽军队后来连续大捷,势力天下无双。但连番胜利后,项羽日益骄纵,听不进他人意见。鸿门宴上,他轻易放走刘邦,留下祸患。再加上他*人成性,手下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纷纷投奔到刘邦手下。楚霸王最终失败,自刎乌江。

虽然以失败者的形象写入史书,但项羽在日后的名声却非常响亮。文人墨客以多种方式缅怀或讨论他。在百姓的眼中,项羽更是神一般的人物,名气远在战胜他的刘邦之上。

0623.韩信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

韩信少时家贫,曾甘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后,韩信投奔项羽,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韩信再次离去,幸得萧何月夜千里追赶,并向刘邦着力推荐,这才当上将军。

韩信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战术家的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因而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然而汉室建立后,韩信却遭诬陷,三族被诛。天下人听闻,无不悲怆。

0624.李广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他镇守边郡,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被称为“飞将军”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70余战,虽不是百战战胜,却也战功卓越。李广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趋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李广一生骁勇善战,最终也未能裂土封侯,让人为之鸣不平。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0625.卫青

卫青(?—前106),字仲卿,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卫青本是私生子,被人瞧不起。但自姐姐卫子夫被选入宫中后,卫青也获得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后来,卫青的军事才能慢慢显露出来,也开始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7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据《史记》记载,他所获得封邑总共有17600户,《汉书》为20200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而且与霍去病不同,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0626.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

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元狩四年夏,霍去病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可惜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前117年)病卒,年仅24岁。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汉武帝信任。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11万人,降敌4万人,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辉煌。对于整个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此外,他还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令后人备感钦佩。

0627.关羽

关羽(约160—220),字云长,并州河

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

少时关羽与刘备、张飞一见如故,三人结为异性兄弟。后来关羽被曹操所降,曹操非常欣赏他,欲使之为自己服务,但关羽立功报答曹操之恩后坚决要离去,曹操允之。此后一生,关羽忠心耿耿为刘备效力,直到败走麦城而亡。其间,关羽曾在华容道上截住曹操残兵,在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战胜曹操的情况下,关羽念及旧情放了曹操。关羽的这些行为被人称为“义绝”。

关羽一生做了许多让人称绝的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当推“刮骨疗伤”和“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毒渗入骨头。后来华佗来了,要为他开骨取出箭头。关羽就把右臂给他,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自始至终镇定自若,未有一声*。后来,在与曹军作战时,关羽过东岭关时*孔秀,过洛阳城时*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卞喜,过荥阳时*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秦琪,让敌军闻风丧胆。

关羽的英勇善战和忠肝义胆使他在后人心中占有极高的位置。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还被尊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0628.秦琼

秦琼(?—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秦琼在隋末曾随多位将领征战,619年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638年去世,643年被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据说当年唐太宗常做噩梦,所以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有效。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后来这一传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从此一点,即可看出秦琼在民间的影响。

0629.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郭子仪出生武将家庭,自小身材魁梧,勤奋练武,熟读兵书。唐玄宗执政后期,贪图酒色,误用奸臣,致使“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到京城。唐玄宗慌忙逃走。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得到重用的郭子仪不辱使命,经过几年艰苦奋战,终于打败了安史军队。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虽然战争获胜,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大伤,吐蕃军队趁势来袭。危机关头又是郭子仪挺身而出,以寡敌众而大获全胜。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781年,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

门临哭送行,举国上下无不悲痛。

0630.杨家将

杨家将是对北宋时期杨家三代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将士的合称。

第一代杨继业原为北汉大将,后归宋,被赵匡胤委派防范契丹的重任。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继业为“杨无敌”。 杨继业驻守雁门关8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公元986年,杨继业以寡敌众不幸被俘。他英勇不屈,绝食而亡。杨继业死后,其子杨延昭(人称杨六郎)继承了父亲的光辉传统。他自童年便受到父亲的熏陶,长大后便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在杨继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将家族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在当世就赢得了诸多赞誉。时间越久,杨家将的名气越大。后世关于杨家将的小说、评书、电视剧、电影层出不穷,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0631.岳飞

岳飞(1103—1142),宋代著名军事家、抗金英雄。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的一户佃农家里。他出生时正遇到女真族对宋发动战争的时候,他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四个字“尽忠报国”四字,盼他长大后报效祖国。岳飞20岁投军抗金。表现英勇的他逐渐当上将领,被委以重任。岳飞一生多次北伐,屡战屡胜,他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足见金人对他的畏惧。然而岳飞的连战连捷却引起了朝廷内部的恐慌,皇帝连下十多道金牌命他停止进攻班师回朝。后来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年仅39岁。岳飞被*后,金国人举国相庆弹冠,因为南宋再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像岳家军一样难以撼动!

虽然后人有人批评岳飞为“愚忠”,但后世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将岳飞当做神一般的人物来看待。各地修建了多处纪念馆供后人缅怀。而且在岳飞墓旁,人们还将诬陷岳飞的秦桧等人雕成像捆绑着跪在岳飞前,让其受后人的唾骂。

0632.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 ,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明朝中后叶,浙江多被倭寇*扰,而旧军素质不良。朝廷派戚继光去整顿军队,抵御倭寇。戚继光到任后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这支军队严明纪律,赏罚必信,贪拿百姓物品及临阵退缩的均*无赦。该军队还配有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戚继光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时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经历10余年,大

小80余战,戚继光终于指挥军队扫平倭寇。他这支军队也后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也以民族英雄的身份而被后人永世怀念。

0633.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郑成功是明末的大将,在明亡后仍不接受清朝封赏,坚持抗清。为了能与清朝长期对峙,势单力薄的他决定把荷兰人占领的台湾作为自己的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其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他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台,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长期围困。经过9个月的苦战,他迫使荷兰人在投降书上签字。此次战役,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因台湾岛条件差,灾疫盛行,郑成功到了岛上不久就病逝。郑成功虽然未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反清复明的愿望,然收复台湾的壮举已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1)

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2)

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3)

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4)

进攻的反义词击退对吗,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正确答案(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