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最佳古诗,八月十五的唯美诗句古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8 08:26:10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其一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与《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当是八月连续三晚作于同一地点的作品。

这组诗抒写的就是诗人由望月所感发出的思回归而无期、想报国而无门的情怀。第一首诗吟咏中秋之月,先情而后景。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面对如同飞向空中的一面明镜般的圆月,满目生辉,不由得生出了结束漂泊,踏上归程的念头。但一想眼前现实,便顿觉旋归之心虽切,但却恰似折断的大刀没有环一样,杳香无期,从而倍感痛值、大壁、只能反复沉吟“何日是归年”了。

诗的开头两句一写圆月的明亮,一写诗人心理的阴暗,前者衬托了后者。其中“满目”既显示月光普照,又说明诗人别无他视,由此,诗人当时望月凝思的情态也就可想而知。接着第二联交代何以欲归而无归期。原来诗人当时像随风飞转的蓬草,东西南北、漂无定所,行踪是越来越远,这时即令想攀上广寒宫的丹桂以探望长安,也只能仰天长叹而已,天高皇帝远,无法攀援,无幸看见。可见、诗人处境之艰难,遭冷遇之严酷,欲献力于朝廷而不能的苦哀之深重。

诗的后四句通过疑照在水面的月色是霜是雪,可清晰地看见栖息林中鸟雀的羽毛,能细数月宫白兔身上的毫毛等叙写,集中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明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闲散无聊的心绪,可谓景中有情。这首诗前四句重在写情,句句运用比喻,情致深婉;后四句集中写景,处处借取其他意象加以突出,景象鲜明,体现了杜诗布局别致的特点。

第二首诗咏将落之月,先景而后情,刚好与前诗相反。诗的开首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月落的景况。“稍下”、“犹衔”两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三四句描绘月将落时江岸及城楼的光景。这里,“气沈”,顶“稍下”;“轮仄”,顶“犹衔”。浦暗于巫峡之下,楼明于白帝城上,这就是月落时景的特色。后四句言月并非自倾,而是刁斗催之使倾,这就暗示着当时战争的繁兴,社会的动乱。

以上两诗通过咏中秋夜月的景色,一是感伤在外漂泊而久不得归,一是感伤于久乱,战争连年,民不聊生。前首寄情于景,后诗以景托情,景情相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