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8 08:36:03

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不乏爱党爱国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吴玉章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冼星海一生献给了音乐事业、常香玉一生献给了艺术事业,他们对党忠诚、心系国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01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1)

吴玉章

说起吴玉章,人们就会想起一段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是1940年1月15日*同志在中共中央为吴玉章补办六十寿辰庆祝会上的一段话。同时他又指出:“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1878年12月30日,吴玉章出生于四川荣县,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吴玉章一生坚持革命,从参加同盟会到解放战争,始终战斗在革命第一线,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64年1月1日,吴玉章谈到在探寻救国救民革命道路时曾说:“我入党时已经47岁,我的前半生是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我从少年时代起就为国家的忧患而痛苦,而焦虑,而奔走,企图在豺狼遍地的荒野中找到一条光明大道。但是我找了将近30年,经过失败,胜利,再失败,直到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我才找到了真理,踏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吴玉章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12年,吴玉章等人倡导并组织“留法俭学会”。1922年,吴玉章担任四川大学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抗战时期,吴玉章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1960年5月,年逾八旬的吴玉章写下一首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献给了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为实现理想而斗争”,“一辈子做好事”。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2)

吴玉章和学生们在一起

爱国事迹

吴玉章早年曾留学日本,1904年元旦,他所在的日本学校悬挂着万国国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马上组织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学校当局交涉:必须立即向中国留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悬挂中国国旗,否则就要举行全校中国留学生罢课和绝食活动,以示抗议!在吴玉章和中国留学生的正义面前,日本校方迫于无奈地向中国留学生道歉,并悬挂了中国国旗。

02

“在这大时代里,

我们要把自己所能的贡献给民族,

一切贡献给党”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3)

冼星海

“在这大时代里,我们要把自己所能的贡献给民族,一切贡献给党。不要时常挂怀着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冼星海在家书中写的这句话,既是他对家人坦陈自己的心迹,更是他爱党爱国的宣誓。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1929年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冼星海从法国回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祖国。从此,音乐成为他毕生战斗的武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只怕不抵抗》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冬天,冼星海来到延安。在延安,他不但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还进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同年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等中央领导观看了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赞。*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赞誉此曲:“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在枪炮战火中谱写壮丽的民族之声,在纤细柔韧的琴弦里奏出伟大的中华之魂。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永远怀念他。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4)

《黄河大合唱》首演

创作事迹

在1939年的除夕联欢晚会上,光未然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黄河吟》(即为《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恰巧在台下,听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他暗自下决心,要为这首诗歌谱曲,改编成一首真正的歌曲。

为了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词作者光未然详尽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六天六夜,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一共八首,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

经过冼星海不分日夜艰苦创作,这首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就这样在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

03

“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5)

常香玉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有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飞机,众多参观者都会在这里驻足。这架飞机是常香玉(1923—2004年)深厚爱国情怀的历史见证。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豫剧表演艺术家。1951年夏,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日思夜想: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想来想去,迸出这样一个念头:义演,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飞机。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这对年仅28岁的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她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半年时间里,她带领香玉剧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义演捐款金额达到15.2亿余元,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也首次将豫剧推广到全国。

捐赠飞机后,她又率团亲赴朝鲜,冒着战火硝烟慰问志愿军,在175天中演出了180场。此后在大庆油田初创期间和其他重大活动中,她都率团慰问演出。2003年年底,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籍务工人员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戴上发套遮掩住化疗后稀疏的头发,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只要站得起来,我就要来现场,哪怕说几句话也行。”不顾身体虚弱,她清唱了一段《柳河湾》,这也成为她舞台生涯的绝唱。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个人如水滴,国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常香玉深谙这个道理,她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一生。

爱国人物及事迹简述,爱国人物简短事迹(6)

常香玉 新华社发

义演事迹

1951年8月,常香玉一行59名演员出发了。他们一路南下,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地义演,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张“捐机义演”黑白小广告贴得满街都是,上面印着常香玉的照片和戏目。支持从四面八方涌来,观众不计较票价,也不计较自己能不能听懂,4毛钱一张票,他们掏一块钱,夜里拿着铺盖卷排队买;五十多岁的老夫妇大热天推独轮车推了十几公里,就为了给常香玉送两篮鸡蛋;没带钱的印尼华侨,当场摘下金手表捐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花木兰》中一句家喻户晓的唱词,也是演唱者常香玉个人的真实写照。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演绎了当代花木兰的爱国壮举。


来源:综合整理自《百句誓言映初心》、新华网、光明日报、新京报、共产党员网、中国甘肃网、中工网、人大新闻网、搜狐网、网易网

【声明:本号是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