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没有土地老爷,只有城隍老爷秦裕伯。以前城隍庙这个地方,是手艺人人聚居的。看周围的地名就知道了,什么芦席街、花衣街、咸瓜街、篾竹街、豆市街等等。沿黄埔一带,摊档林立,百货堆积,经济发达,庙会热闹。在庙会中发展起来的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小编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就将印象中的上海城隍庙小吃写出来,已博诸君一笑,如有不足的地方,请诸君一定指出。排名不分先后。
松盛点心店的面筋百合
这个店以前是卖酒酿圆子的。郁品龚继承经营之后,向豫园老街九狮路上一个专售面筋面页的摊档学习,并引进店内,不料生意甚好,干脆停售圆子,专卖面筋百页。面筋是将面粉洗去淀粉后裹了肉圆后在油锅里炸成。百页(千张)用纯黄豆制成,经碱水煮过,配以上汤,味道格外鲜美。经营上也较灵活,各买一只叫“单档”,各买两只叫“双档”。老上海将两只百叶配两只面筋称为“双档”,一只百叶配一只面筋称为单档,也叫“鸳鸯”。
华阿菊的鸡鸭血汤
鸡鸭血汤是百年前由华阿菊在城隍庙大殿前广场边沿设摊供应的一个品种。除鸡、鸭血外,还有心、肝、肫、蛋黄、“小鸡肚肠”等,味极鲜美。上世纪五十年代,华阿菊摊档并进豫新点心店。
豫新点心店的桂花赤豆糖粥
在上海大街小巷中流传上百年的“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侬格肉,还子侬格壳,张家老伯伯,明朝还来哦。”的童谣中提到的“张家老伯伯”,即张志飞。百余年前,他肩挑粥担,手敲竹筒,走街串巷卖糖粥。后来赚了些钱,在城隍庙大殿后台,台下设的摊位,架起紫铜锅,用枣树枝为原料,将上白糯米、大红袍赤豆、白糖、桂花烹成香糯的糖粥,他的粥担子里有两种糖粥,一白一红,白的是桂花糖粥,红的是赤豆糖粥,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