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保护贤良之臣外,高力士在立储一事上,也展现出了一位智者的胸怀和大局观。
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废黜,太子位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目标。
武惠妃因受玄宗宠爱,暗中勾结李林甫,积极为其子寿王李瑁谋取太子之位。唐玄宗爱屋及乌,对李瑁颇为喜爱,有意立他,但又碍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犹豫不决。
于是,他便询问高力士的意见。
高力士没有含糊,十分坚定地说:"推长而立,孰敢争!"
在他的劝说下,玄宗最终下定了决心,立了忠王李屿为太子。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郭力仕,便是以高力士为原型塑造的。在剧中,他保护太子,保护朝中贤良之臣,很显然是有历史依据的。
影视剧中李林甫剧照
三、一片丹心与忠心《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力仕是李林甫最为忌惮的敌手之一,一是因为他深受玄宗宠信,在玄宗面前有着不可低估的话语权;二是因为他手握重兵,手中有着绝对的实权。
这一人物设定,也并非编剧随意编造。
在真实的历史上,高力士对李林甫的专权,的确是抵制的态度。
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担任宰相,圣宠日盛。
他把持朝政,不断排斥异己,使得前期朝堂苦心建立的清明政风一落千丈。高力士痛心疾首,曾暗中联络张九龄对李林甫进行一些列的抵制措施。
但李林甫狡猾地洞悉了他们的目的,不断打压张九龄,并推荐自己的心腹身居要位。比如,他推举牛仙客担任尚书一职。
玄宗本欲同意,遭到了张九龄的反对,他认为尚书一职非常重要,是古之纳言,只有德望高的人才能担任,并指出牛仙客学识不够,不堪大任,"本河潢一使典,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
玄宗左右为难,于是询问高力士的意见。高力士立刻表示,牛仙客非宰辅之选。
然而,玄宗在李林甫等人的花言巧语之下,还是罢免了张九龄,不久,任命牛仙客为宰相。
晚年的玄宗越发怠政,甚至想要将国家大事委托于李林甫,为此他对高力士说道:
"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
高力士早已洞察了李林甫专权祸国的行为,立刻提醒玄宗:"军国之柄,未可假人。"
但唐玄宗已然听不进忠言,仍然一意孤行地把政事交给了李林甫。
安史之乱爆发后,生死危机面前,许多宦官纷纷逃走,有的甚至投了安禄山。而高力士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玄宗左右,保护陪伴着他。
太子李亨继位后,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高力士护他回到长安,居于兴庆宫中。
由于失去权力,玄宗受到了多方冷遇与刁难。
比如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曾假传圣旨要求玄宗迁往太极宫。銮驾行到睿武门时,李辅国带着五百禁卫挡住去路,嚣张地不肯放行。
这时,高力士挺身而出,严厉地斥责李辅国。最终,心虚的李辅国放过了玄宗,也因此对高力士怀恨在心。
不久,便找了个罪名将他流放。在流放地巫州,高力士写下了一首感情真挚的诗,《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玄宗的忠敬之心。
两年之后,肃宗病逝,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得赦返朝,到达朗州时听说玄宗已逝。
他悲痛欲绝,吐血而亡。
这份至死不渝的忠诚,在我国古代的宦官群体中,是首屈一指的。
《高力士神道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陕西蒲城被发现。
碑文记载了高力士的生平事迹,并给出了评价:
"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臾,谏而不犯。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这一评价已然证明了,他与李辅国、魏忠贤等权宦的根本区别。
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片令后世感动的丹心与忠心。
希言说
高力士的一生,便是一个传奇。
许多宦官不敢企及的权位,他得到了——官居一品,且始终受到帝王宠信;许多宦官没有能力做的事,他做到了——比如果断主张缢*杨贵妃,稳定政局;许多宦官没有经历的历史时刻,他经历了——比如安史之乱与皇权的屡次血腥交替。
唐帝国的江山断送在宦官之手,而宦官权盛壮大是从高力士开始的。
他身居高位,却从未擅权乱政,正如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价的那般,"传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竭尽所能地效忠帝王。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完全担得起"千古一宦"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