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家庭氛围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1 01:26:33

学习型家庭氛围,(1)

我们都听说过学习型组织,而家庭从本来意义上说,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所以说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在这样的疫情期“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也应该是一家人终生陪伴的最好状态。

我先从自己的体会说起。

前不久,我、女儿和孩子她妈各自发起、写作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我组织的“@所有人,这场重大疫情,可以是一堂怎样的人生大课?”;第二篇是女儿果果妹写的“疫情之下,如何安排好这‘百无聊赖’的日子”;第三篇 “还有至少十天‘禁足期’,推荐老师们自修这场‘人生美学课’”,是女儿的妈妈组织的一堂“居家自修课程”。

这三篇文章的出笼,就是一个学习型家庭的典型特征与结果:聊天都能成为素材,日常总是彼此启发。女儿在中学读书,每周五才能回来,每周六晚,我们都有一个晚餐长谈时间,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所以顺理成章,疫情期间我们有了更多深度交流。有一次聊着聊着,就聊出了这几个话题。聊完之后,三人分头组织,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三篇文章推出了,我们自己也觉得思维升级了。

我知道在很多家庭,能够这样深度交流、相互启发、彼此促进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型家庭是什么样子?该怎么来建设这样一个家庭?

01

学习型家庭的7个要点

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究竟表现在什么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维度,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第一个要点,家庭管理,把“硬通货”变为“软通货”。

一个家庭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中国家庭通行又管用的是硬办法,或者叫“硬通货”。父母的权威、孩子的任性、个人的情绪、非理性的干预等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家庭行为。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学习型家庭的管理是把“硬通货”变软,要智慧而习惯性地做三件事,这三件事要比硬办法在这个家里更管用:

首先“讲道理”。不是指唠唠叨叨无重心,喋喋不休讲大道理;而是面对每一个分歧,学会坐下来,相对正式地聊一聊,把问题看清楚,把常识理清楚。道理不要讲很多,但一定要讲透。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要马上解决。一生能够和孩子一起在关键点上理透几十个道理,一家人就能够举一反三进入无数的领域。

其次“搞创作”。这是指共同为家人面临的重要难题,头脑风暴,把每个人的视野、知识、想法都跑出来供参考,然后一起讨论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然后这个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家庭管理原则。

还有“相互发现”。家庭中因为每个人处的位置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对方。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心理预期。每个人只能看见事情的一面。当分歧发生时,去探究对方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你可能会发现他深层次的思维逻辑,肯定他合理的思维部分,再重新更完整地认识这件事,讨论后达成共识。

第二个要点,绝对信任,让家庭总是“透明态”。

好的学习型家庭,彼此信任是前提,所以我们要做到每个人的每件事几乎都被知晓,彼此之间没有秘密。您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与家人孩子开诚布公讲述家庭状况,就可以消解很多秘密,达到彼此的知晓和理解。

这对孩子也适用吗?所有的研究都告诉我们“绝对适用”。让孩子知晓父母几乎一切事情,一切困境,会让他看见生活、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爸爸妈妈正在努力面对、解决,他也要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展开理解,达到自我的内在平衡。

第三个要点,家庭成员彼此要互为“建设性”。

所谓建设性就是家庭成员在资讯获取、思维角度、习惯养成等方面,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甚至在工作和学习上也是如此。比如我们今年要创办一本叫《家人》的杂志,我们邀请女儿做这本杂志的兼职编辑。

在创刊讨论时,大家都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而学生视角的女儿就提出,大多数家庭的角色至少有三个,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学生。所以她建议我们有一个“学生版”,而且版式不要儿童化,要有创意和格调。她的角度让我们对杂志有了全新的规划。

所以整个家庭要形成一种客观平等的讨论,把不同视角聚集在一起,得到一个更完整的、更综合的视角。

第四个要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人生“目标感”。

家庭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个态势让每一个人都期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说,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决心投身教育,希望教育变革社会。孩子的妈妈是搞艺术的,她希望通过审美帮助教育设计更美的未来。我们每天有激情地面对生活、工作和事业,无形中也影响到孩子。

如果大家看过女儿的个人公众号“果果妹的成长盒子”,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人。她说要记录下自己学习成长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案例,家长,老师,校长以及同龄人可以从中看到她真实的成长状况,她的困惑与经验。

所以当她开始申请大学的时候,她发现这么多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同龄人和爸爸妈妈们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顺理成章地,她申请了社会人类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父母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习型家庭氛围,(2)

图|果果妹出版的第二本书

第五个要点,创造一切条件“多读书”。

我们家的书特别多。女儿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说过,一年大概读了100多本。

前两天吃饭时,我推荐给家人《当下的启蒙》这本书。在这样一个繁杂的时空里,在疫情之下,大家会有很多情绪和恐慌,以及各种各样人生摇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几百年一直追求的是什么。

在我们家,阅读之后的互相分享已成一种习惯,它可让我们相互知道。我知道孩子们爱读的书,他们喜欢的东西,女儿也知道同龄人根本不知道的成人世界。

大量阅读,相互分享,让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厚。面对这个时代、社会、很多问题,思考也更全面。

第六个要点,“爱扎堆”,就是利用一切条件真实相处,彼此让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与世界。

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们五个家庭做了一个儿童读书会,每周各读一本,每周六分享两个小时,坚持了两年。深度交流让每家人的亲子关系都变好了。

孩子们欢迎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父母也应该欢迎孩子们进入自己的世界。比如,我们出差的地方如果有好的人文景观或教育场域,就把她带着,宁可有些课不上,我们也愿意让她跟着我们一块去看世界。

爱扎堆就是一家人没事就扎在一块,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彼此了解越来越深。

学习型家庭氛围,(3)

第七个要点,在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互相利用”。

“尽管用”是我们家一个特别口头禅。我每一周都缠着女儿聊天,一方面是帮助她解惑,更重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学校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动态,学生们对很多事情怎么看?我们自己办了一所小规模的先锋学校,叫泉源学校,女儿也在里面学习。我经常说你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泉源学校的建设者。这些年来,我把女儿的 “剩余价值”榨取了很多。我经常说我的女儿好像比专家还好用,她帮我解决了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02

抵达学习型家庭的四个路径

以上就是我体会到的学习型家庭究竟长什么样。那么,哪些东西是有利于孵化这样一种家庭生态的?我们自己的家,哪些还需要适度调整一下?

我认为抵达学习型家庭第一个做法是沟通,沟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断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大,不可能完全没有沟通就达成共识。每个家庭可以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比如每周六用两三个小时深度沟通。我们家好多年大年三十晚上不看春晚,而是几个家庭在一起,做跨年总结,我们用这种几乎固定的形式,让沟通抵达更深入,更开阔的境界。

在不断消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趋同认知维度。有时虽然我们有相同的决定,但对事情认知维度不一样,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理解会让家庭感到一种共鸣、共振的愉悦。

因为家庭的认知维度相近,所以能尊重观念上的差异。事实上,无论进行多少沟通,毕竟是不同角色,所以观念的差异永远存在,但这种差异不是坏事,很多事情大家一起讨论,相互补充观点,尽管最后依然有差异,但它可以使家庭成员对这个事情认知更完整。

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还有大块的时间相处,我们其实可以花一点时间来思考:我们的家庭是不是可以先建立沟通基础,然后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最后达到整个家庭相互尊重的状态?

第二个做法叫建立人生目标。

父母的人生目标常常比较明确和清晰,但是让孩子寻找人生目标太难了。女儿从高中开始就慢慢建立了比较清晰的人生目标,如何做到的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兴趣挖坑。小时候她有很多兴趣,我们就会围绕她的兴趣,给她挖坑。比如小学毕业时,希望她写一本书,办一个画展。定了这个目标之后,她每周末都会写文章,画画,连续两三年,才把书和画展的内容聚齐。初中时,我们也给她挖了一个坑,让她办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后,不需要我们监督,读者都会督促她。

第二是耳濡目染。她与我们接触多,完全了解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知道一个有目标的人生是饱满、愉悦的。

第三是世界教材。我们让她几乎满世界去看去走。

第四是挑战试错。女儿原本希望从事教育。高二时,她突然想做建筑设计师。这正是考试最紧张的时刻,但我们想让她试一试,所以还是允许她采访了重庆很多建筑设计师,还跑到麻省理工建筑设计“夏校”待了一个月。因为建筑设计需要比较高的绘画功底,又到北京中央美院的一个老师那里学了一个月。学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建筑设计只能成为她的一个兴趣,她的优势是对社会的理解,对意义的敏感。所以她又重新选择报考教育,社会人类学方向。所以我想人生目标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经历逐渐得出来的。你要给孩子去经历的机会,让他去挑战试错。

当然还要多讨论,比如我们一起讨论了大概两次:你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讨论之后才选定了她的方向。

第三个做法是超越困境,把每一个困境当作一次升级学习的机会。

比如女儿的升学申请,找的海外辅导老师“不靠谱”,学校也没有相关课程、经验和基础,一切都要自己做,再加上应考,时间、精力、经验都不够。她只能牺牲考试准备时间,全力面对需要做的事,放下埋怨,看见成长。

最后一做法,就是培养一个共同习惯:把很多事情做成一件事情。

比如女儿初三面临中考,但是也要准备初中毕业的画展和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怎么办?我们就建议她把几件事情做成一件事,她学得不好的历史可以画成一幅历史长卷,这既是她画展的一个作品,又是一次复习,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这个共同习惯可以让我们节约出很多时间,把事情做得简洁。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复杂的世界规律折叠在一个简单好用的解决方案中,让别人能够看见、理解。

学习型家庭氛围,(4)

图|果果妹的画展

最后来总结一下,一个家庭究竟怎样启动开始、持续推进,最后长时间保持一种学习型状态呢?

我的体会是,这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能量”比较高的人,他们面对生活、问题、困境都是积极的,然后他能去影响家里其他人。

学习型家庭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氛围,一个场,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相互支撑。

我们经常感到要做这样的改变很难。如果说你想几个月或者一年就达到这种状态,当然有点难。但如果你拉长为三年、五年的时间,或者像我们一样十年八年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建立这样一个家庭并不难的。

一个人如果能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把自己从普通状态变成优秀状态,变成一个积极面对社会,有目标意义感的卓越状态,这个时间不算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学习,也在生活、工作,也让我们家庭变得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作者与家长问答交流:

01 您提到了家庭透明态的概念,说到应该让孩子知晓父母的烦恼,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的压力,这样会不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呢?

每个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其实真正会给孩子增加负担的是家长因为压力产生的情绪,以及带着情绪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如果你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他的压力反而更大。

我们不要小看孩子,如果你把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TA,TA是能够明白的,还能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很正向的认知,所以我个人主张要透明。

恐慌不是因为你知道你会遇到危险,常常是因为你知道危险会来,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危险。当然家庭不是随时随地都在面临危机,多数时候是一种常态的生活与工作的复杂性。我们给孩子讲明白这种复杂性,其实是在帮助他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其实很难理解社会与生活的复杂性,如果我们通过这种透明的沟通告诉他,同时让他看到爸爸妈妈如何迎接这些,他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反而会给他带来安全感。

02 如果孩子没有很靠谱的人生方向,例如想做明星,那么我该怎样调整心态,以及怎样引导孩子呢?

孩子一方面天生有学习的动力和探知社会的好奇,只不过可能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捕捉这样一种天赋,所以他就需要人去启动。可能是爸爸妈妈,可能是老师或者是他们的同伴。

你一定要相信他,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有价值,即便他今天不靠谱,他有一天也会靠谱起来,这种信心可以非常好帮助到你的孩子,可以让他产生一种踏实感。

我的女儿最早的一个梦想是到乡村去养羊,后来一个梦想是想当厨师,其实这些梦想未必都是不靠谱的。比如她想在乡村养羊,是因为她喜欢小动物,所以回到城市她就养了几只鸟,写了一本书叫《果果妹的养鸟日记》,这个原本不靠谱的梦想成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第二,她愿意当厨师,所以她就常常下厨,现在她居然成了家里厨艺水平最高的人,她还会把她的厨艺写出来,或是录成视频,变成她公众号的内容。

你看,这些看似不靠谱的梦想依然很好地支撑了她的人生某一阶段。所以我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真正不靠谱的,孩子在找寻人生目标的路上要进行很多摸索,重要的是TA要校正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清醒地认识自己。

TA认识自己的前提,是先确定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第一来源是爸爸妈妈的评价是怎样的:承不承认我,相不相信我,支不支持我。

我们判断孩子的人生目标靠不靠谱,标准应该是他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您刚才说孩子想要当明星,如果他是非常严肃地将它作为艺术、作为专业来追求,这就是一件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你都要去发现他的兴趣、爱好、目标、让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成为支撑人生的一个支点,这是一件真正靠谱的事情。

03 在介入孩子生活世界时,父母应该如何避免那种敷衍的情绪呢?

我的感受是敷衍这种情绪本身常常来源于:我现在忙不过来,自己心里一团乱麻,还不想去沉浸孩子的问题,不想跟他做一个深度的沟通,这时就会容易敷衍。这时我们可以建立一种仪式感:比如每一个星期六我们会用两三个小时的餐后时光,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还有一点就是你要把你的重心放一部分进入孩子的生活,让你孩子的生活也能够支撑到你的工作、你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你不容易敷衍。因为孩子的问题或者状态也能够帮助到你来理解社会和工作。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设计你的工作、生活、以及你的家庭,你孩子的成长,把它们打通变成一体的事情。

所以我想你可以尝试做得更好一些,这一点我们都共勉,都更加认真地来对待孩子。一个学习型家庭,最终它不仅仅在支撑你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它会支撑一个家庭,所谓“家和万事兴”,我认为家仅仅是和睦还不够,还要学习起来,你追我赶地学起来,这才是真正一个家庭万事兴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你就会明白敷衍孩子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04 我是一个学生,如果说在一个家庭当中,我们孩子难以和父母沟通,想法不被理解,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听得非常多。我们办了一所学校,很多同学也有相同的困惑:就是觉得爸爸妈妈更不讲道理。这种问题分两个情况,一个情况是爸爸妈妈有可能对许多事情看法更加完整和周全,但是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大人对社会了解更多,会看见有些做法对你有伤害,我觉得你一定要理解,可能他真的害怕你承受不了这个代价。但是有的情况是爸爸妈妈想要在你的身上实现他们的梦想,或者是他们确实是不能够理解你们这一代人。有一天下午,我带着一个学生在操场上走了两三个小时跟他聊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真的很棒、很善良,而且很敏锐,但是有些时候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学校里面总是犯事,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完全无法沟通。

我就跟这个同学说,“问题的症结不是你多么不好,而是你对这个世界要求很高,对周边的环境要求很高。我们今天的学校、老师、甚至你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认知达不到你的要求,所以你会发现大家都对你不认可,这个时候你会非常难过,纠结,甚至崩溃。那么我希望你知道,环境是很难改变的,两个年龄层次的认知差异只能一步一步的来改善,而且不能在情绪当中改善,只能在情绪之后通过理性对话来改善。所以我建议你在这之前要保护好你自己,你不能在这个环境改善之前,就被环境扼*了。”

所以,你只能平和下来慢慢改善。如果你对你爸爸妈妈处理事情的方式始终不认可,他们也很难理解你,我建议你们就把这事情搁置一下,大家都不要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先做起来。爸爸妈妈不能理解你,这本身是一种常态,你们毕竟隔了二三十年的时光,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以及所处的场景都不一样。所以我也建议这位同学,一方面你要学会和环境相处,同时也要学会理解:你爸爸妈妈看到的角度,也可能是你没有完全看到的。

05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人的事情,如果家里的爸爸不喜欢学习,或者家里的老人不愿意配合,我怎么样让他们加入到这个学习型家庭当中来呢?

这个问题我有经验。我之前讲到我们家的一个习惯:春节的时候,我们会做跨年总结。有一年,一家三代一起开车到四川去玩,在路上的几个小时很无聊,我们就把跨年总结提前来做,当晚辈们讲完,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突然说,我们也想总结一下。在这种影响和氛围中,他们也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

我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其实并不是他们很难沟通,而是家里还没有建立一种氛围和共识。女儿的外公外婆几乎后来每一年都参与我们的跨年总结,和年轻人一样侃侃而谈。

所以他们先参与不进来也没有关系,但是你坚持做,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还是愿意进入我们的世界。

06 在进行沟通的时候,父母都是带有个人的经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真正和孩子产生互补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呈现是平等的,而且事实上也是平等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比我们还要好一些,父母的想法可能会更周全一些。如果你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前提就是相互尊重。我们人格上是平等的。

第二,我们讨论时相互尊重,但并不意味着不是父母最后做这个决定。我们的孩子刚刚满18岁,我跟她说未来你的人生要由你自己决定了,我不再给你做这些那些的决定,除非你遇到困难,邀请我们来给你做决定。但在她18岁以前,多数决定还是得要由父母来帮助,因为父母是监护人,有责任做一些关键决定。

父母在做决定前是不是能够和孩子平等地充分沟通,就取决于你的观念和价值观,以及你们家庭的整个氛围。这个没有办法一蹴而就,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我要跟孩子达成沟通,就必须真正去尊重他的想法。

我在做教育的过程中接触各种各样的家长,他们总会说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的想法、说法不是很靠谱,我告诉他们,你一定要去理解他们产生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他的逻辑有合理的部分,你要先去吸取和采纳合理的部分,然后再跟他讨论新的可能性。

学习型家庭氛围,(5)

文章来源 | 转自“明教育”微信公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