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部分很多时候都是在阐述一个事实,不需要多么搞笑,甚至是一本正经;但包袱就在于和铺垫制造一种分离感和冲突感。
比如:
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因为它们非常好吃。
这个段子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前部分是铺垫,是在阐述一个大众认可的事实,因为环境保护,大家都应该喜欢小动物,这很恰当,但后面的包袱“因为它们非常好吃”,产生一个转向,把小动物转向成为了食物,这时候幽默感就产生了。
又比如说:
我特别积极地参加公司的各种安排和事务,工作这么多年,公司安排聚餐我一次都没落下过。
转向非常重要,生活中、工作中任何形式手法,铺垫和包袱都是为了制造一种冲突感,从而引出幽默效果。
当你发现段子的基本组合只有这两种方式的时候,段子本身就已经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了。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段子”。但具体来说,应该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段子呢?
02误导转向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段子的基本公式:铺垫 包袱=段子。
如何从铺垫转到包袱呢?这此中间其实还有一个隐含的点,那就是误导转向。
误导转向,可以说是铺垫和包袱中间的那个加号;误导转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社会语境下,人们会立马想到的主流含义。
另一种是不太常用的意思。通俗地讲,两种误导转向:一种是正经的,另一种则是不那么正经的。
而误导转向,就是让我们使用第二种误导转向。即不那么正经的解释,这种转向思维,让接下来的包袱和受众预期的不一致,这样段子的幽默感就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
我问朋友:“你有《朝花夕拾》吗?”
朋友回答:“有朝花我也不捡那玩意儿。”
当我们听到“朝花夕拾”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想起这本书。但是这句话在谐音上还可以产生第二种解释,继而让后半段产生了包袱的幽默效果。
这样的段子结构,就可以充分说明误导转向是如何制造幽默感的。
再比如说:
都知道电销的工作是多打电话才能让业绩上升;这点我深有体会,最近一个季度以来总是给女朋友打电话,都没什么业绩。
在这个段子中,打电话能够提升业绩是铺垫,而给女友打电话就是误导转向。这是整个社会给我们的思维定式,而误导转向让这个段子变成了非常幽默的效果。
美国情节喜剧《摩登家庭》中,编剧借着角色之口说:“80%的段子技巧都是文字游戏。”误导转向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