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新时代青年
*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创新观点,是*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文化思想为指导,面向青年学生这个重点群体,充分发挥高校阐释传播、宣传内化、示范引领等作用,做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新时代青年、引领栋梁之才的工作,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科学认识高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对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是价值观打底奠基阶段,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强化这项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进而在整个群体中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汲取与运用,彰显着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粹的吸收和发扬,深化这项教育有助于提升广大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而更好坚定文化自信。此外,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了解和融入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势必会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唯此才能起到引领和教化作用。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辨别和选择,科学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使自身行为习惯与社会共识相适应、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理想信念培树中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对于青年来说,理想信念是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来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其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广大青年应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同树立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参观历史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打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之基,树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围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读、思想宣传和实践应用来系统深化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思想觉悟、行动自觉,继而使之内化于青年学生心中、外化于行动上,不断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与决心。
以校地共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长远的系统化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汇聚众力,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要推动学校和社会力量“拉手”共进,一同引导广大青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应努力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工作规划,使其贯穿于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各环节,充分凝聚校内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发挥教职工、青年大学生的学术与专业优势,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学理阐释,在理论维度上阐明每一个层面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及其关系,在价值多元中凸显其引领作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要积极发挥党委、政府在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上的核心作用,更好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依法保障和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功效,将教育教学与传统节日、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研学实践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家长的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着力从平台构建、方法创新、素养提升等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家校互动模式,着力构建家庭参与高校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围绕培养目标、育人理念等加强沟通,多角度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形成家校互补、协调一致的合作。以行之有效的举措引领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加大交流学习,并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努力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锻造更多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价值理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陈欣欣 李姝璇)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