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师傅辅佐。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齐桓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争夺国君之位,管仲为了让公子纠顺利当上国君,就在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的路上设下埋伏,准备射*公子小白。但是管仲的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侥幸逃脱。后来公子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听从建议,让管仲担任国相并尊称为"仲父"。
管仲果然辅佐齐桓公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时一些鲁国的使者来齐国访问,齐桓公热情接待他们并大宴三天。在送别的时候齐桓公问管仲:"这次鲁国使者来访问有什么意图呢?"管仲回答说:"他们是想来观察我国的政局是否稳定"。
齐桓公又问:"你何以见得呢?"管仲解释说:鲁国是个礼仪之邦,他们派人来访问我们,就是想看看我们的礼数是否周全,好回去向鲁君汇报。如果我国君臣不讲礼义廉耻,上下关系紧张,他们肯定会瞧不起我们。相反如果我们礼数周全,他们就会佩服我们。
齐桓公听了很高兴说:"那你估计他们会如何向鲁君报告呢?"管仲回答说:大概会这样说吧:"齐桓公纠正了自己的过失,举止行为都很规范,礼数也很周全,想必是准备称霸诸侯了,鲁国不如趁早归附他"。齐桓公听了这番话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想要掩盖真相,反而会适得其反,真相会因此暴露得更加明显。至于"欲盖弥彰"这个成语的出处,正是来自于《左传》这部史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和用法,建议查阅《左传》原著或相关的解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