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蒙太奇大师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
汉字中的“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时,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吠”。把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有一只狗在叫,如闻其声。
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电影电视由一个个画面拼接而成,如何让画面之间产生联系并表达出画面以外的意蕴,如何做到1 1>2,蒙太奇手法在此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太奇手法主要用于叙事、创造节奏和营造氛围刻画情绪。一部电影的剪辑,时常会有多种蒙太奇手法交叉混合使用,剪辑的好坏最后很大程度会影响整部影片的观感。
电影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一个人在笑。2、手枪直指。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
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2、手枪直指。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
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构思影视作品时,常常要用到下列几种蒙太奇手法:
以下的蒙太奇举例,也是我们考试中经常可以写到的几种类型。
复现蒙太奇
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让一些重要的物件、场面,反复多次在影视文学剧本中出现,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对他们的注意、重视;另一方面,在作品结构上起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如苏联《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仪,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树,就是反复多次出现的物件,场景。
对比蒙太奇
又称对照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静等)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运用这种手法组接的镜头之间,存在相互衬托、比较的逻辑联系。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普通镜头的场景、人物表情之间,也可以用来组接长镜头。
如《白毛女》里的喜儿被蹂 的片断:
佛堂小院里,月光花影异常静穆。
佛堂里,神桌前,喜儿非常圣洁的形象,在往神灯添油。黄世仁解下腰带,鬼祟地疾走着。
喜儿在添油,黄世仁打门缝里进来,走到喜儿身后,一把捉住她的两手。
喜儿挣着回身,黄把她推倒下去。黑暗里听到喜儿叫二婶子。
“大慈大悲”的横匾,佛像。
黄家正厅,“积善堂”的横匾。佃户林(专门埋葬佃户的乱坟岗),狂风吹得草木啸鸣。
恶霸地主黄世仁,正厅里高悬着“积善堂”的横匾,居然在佛堂里干下了禽兽不如的坏事,凌辱了喜儿。
这是圣洁与邪恶的对比!是标榜与恶性的对比。对比蒙太奇在这里起了鞭笞黄世仁的伪善的作用。
《芝加哥》监狱中唯一一个无辜的匈牙利女人被冤判死刑,受刑场景与芭蕾舞舞台表演进行类比,匈牙利女人的痛苦与台下喝彩鼓掌的观众形成强烈反差,极具讽刺意味。深刻反映当时芝加哥娱乐至死的社会状态。此处除了使用对比蒙太奇外还用了交叉、隐喻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法混合使用,极具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