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中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太史公说:“《传》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这说的正是李将军啊!”
2.【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
3.【奈何】 【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惊,问:“将怎么处理这种局面呢?”
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春秋》)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怎么样的?”
4.【何以】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一天如果您驾崩了,长安君自己凭什么在赵国托身?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愿意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的君王差不多没有疾病了吧,(否则)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呢?
5.【何其】 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砍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流下来打湿衣襟的境地,是多么的衰颓啊!
6.【何乃】 ①怎能;②何况;③为什么。
①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
译文: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兄弟遭到*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吗?怎能怪罪地脉呢?
②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
(《史记·田叔列传》)
译文:将军尚且不能了解人,何况家臣呢!
③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7.【何如】
(1)在表询问的句中作谓语,译为“如何”“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拿逃跑五十步来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你觉得)怎么样?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译文: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和五人的死相比,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2)在陈述句中作定语,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译文:凡是得到一个职位,一定先详细询问他的同僚都是什么样的人。
(3)在疑问句中表比较,译为“和……相比……怎么样”。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
(《抱朴子·逸民》)
译文:你认为吕尚和周公相比怎么样?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译为“哪里比得上”。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谏买浙灯状》)
译文:如果知道它没有用,为什么还要买?讨厌它很贵,哪里比得上不买?
(5)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现在我拥有十万人马,驻扎在边境上,担负着国家的重任。现在你乘一辆车来取代我,为什么呢?
8.【何……之有】 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之一,等于“有何……”。
①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译文:听说先生正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那晋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9.【得无……乎】 表反问语气时译为“能不……吗”“能没有……吗”;表疑问、推测语气时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①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
(《晏子使楚》)
译文: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②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10.【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译文: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盘和崤函的坚固还和原来一样。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
11.【孰与】 【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哪一个美?”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译文:沛公问:“(项伯)跟你相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一些?”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一些)?
④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徐公比较,哪一个美?
12.【孰若】 【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在那里等待死亡,哪如起来拯救自己!
②与其*是童,孰若卖之!
(《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了这个小孩子,哪如把他卖了!
13.【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是确实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是那真实情况呢?
14.【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石头呢!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样做不行,何况圣明的人呢!
15.【既而】 译为“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用吴地百姓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求,诛*了这五个人。
16.【为……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译为“被”,“所”字可保留。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
17.【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文来自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2)表示原因。①译为“……的原因(缘故)”,后面跟“是……”;②译为“之所以……”,后面跟“是因为……”。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因为要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8.【是以】 “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19.【以为】
(1)认为。可以不翻译,因为现在仍用“以为”。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项羽军队的士兵听见汉军唱的楚地歌谣,以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地。
(2)作为,用作。
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
(《后汉书·朱儁传》)
译文:当时同郡的周规被公府征召,临行时,借郡库的钱上百万,作为整备冠帻的费用。
(3)“以……为……”的省略,译为“把……当作或看作”“认为……是”“把……作为或制成”。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译文: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译文: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④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译文:销熔这些刀箭,把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20.【有以】
(1)译为“有……的条件”“有……的办法”。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报答太子您的办法了。
(2)译为“有原因”“有道理”。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吴质书》)
译文:古人想在夜里拿着蜡烛出游,确实很有道理啊。
(3)有何,译为“有什么”。
*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用棍棒*人和用刀*人有什么区别吗?
21.【无以】 译为“没有什么(办法或东西)”。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译文: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小溪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没有办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22.【有所】 【无所】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③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卜居》)
译文:尺有短缺的地方,寸有多余的地方,万物都有不足的地方。
23.【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译文: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译文: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译文:对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译文: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不翻译。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他敲了一下缶。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斥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24.【无论】 译为“不要说”“不用说”。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今是什么时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黄生借书说》)
译文:搬运时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呢?其余祖辈、父辈积攒而子辈、孙辈丢弃书的情形就不用说了。
25.【若夫】 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译为“至于”“像那”。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26.【然则】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
(《左传·成公三年》)
译文:回答说:“……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感激我吗?”
(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这样,但是”。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列子·仲尼》)
译文:商太宰拜见孔子说:“孔丘,你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怎么敢当?虽然这样,但是,我可以说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