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想象力丰富,洞察力敏锐,灵感活跃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意在使学生能从教师的分析中懂得怎样去变更问题,怎样引入辅助问题,怎样迂回障碍,使之柳暗花明,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凡是具有较强创造思维能力的人,不但能适应各种岗位工作的需要,而且会不断创新,工作会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