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的评价,外交风云尊重历史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03:25:05

作者:王彦

屏幕上,中国自己的民航飞机降落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终结了新中国*出访时租用外国飞机的历史。弹幕上刷起相似的词条:“看了国庆阅兵,我们现在强大起来了”。这是电视剧《外交风云》的网络播出即景:一批批网生代用他们的方式为祖国“打call”。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献礼剧的重点推荐剧目,该剧以新中国诞生为起点,以1976年为终点,艺术化地勾勒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开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为推动刚刚站起来的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使新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功。

剧如其名,它拍的是大格局、大历史、大题材。主创名单亦是观众公认的“正剧专用”:马继红、高军编剧,宋业明导演,唐国强、孙维民、卢奇等主演。超乎预期的是,该剧自9月中旬开播到10月12日迎来大结局,获得了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好评,被赞为“年轻人的爆款”。

大历史与小细节相勾连,剧情刚柔并济回应观众内心期待

《外交风云》无小事,显而易见。从中苏建交到抗美援朝,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到周总理访非、修建坦赞铁路,从中法建交到中美握手、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冲破重重阻挠、走向世界的一程程坚实步履,该剧悉数呈现。

充满大事件大人物的故事该怎样讲?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从剧中提炼出关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既有惊心动魄的风雷激荡,也有温暖感人的春风化雨,刚柔并济的历史画卷透过荧屏缓缓舒展开,回应了观众的内心期待。”

剧中有个情节,开国大典结束后,*与刘少奇在花园小酌,似在等待着什么。从日暮到深夜再到晨光熹微,一封来自苏联的建交电报终于传来。那一瞬,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新中国,她所有的真诚、激动和喜悦,都被人性化地真实还原了。这个片段里,国际政局的暗流涌动为“刚”,新中国领导者流露出的人之常情便是“柔”。

还有三次不同寻常的宴会,也能照见大历史与小细节的相得益彰。第一场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在政协礼堂为他们举行欢迎宴会。镜头给了*,他悄悄把收藏的毛岸英遗物拿出来,暗自摩挲垂泪。第二场发生在1959年,苏联专家接到撤离命令,中国方面即便群情激愤,依然决定举办送别宴会。第三次宴会是在1961年,时逢自然灾害。可除夕夜,远在荒漠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发现,专为他们而设的宴会上,每人面前放着一碗红烧肉。三次宴会,三重历史背景,都是靠参差的人物心理刻画,映照出了时代的风云际会。

“燃”点密集,让今天的年轻人与先辈跨时空对话

相比一桩桩史册里记载的大事件,《外交风云》还另辟蹊径,生动描绘了新中国第一批外交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摸索过程。关于“摸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特意刊文,翔实记录了剧情。

中南海勤政殿外,一群人透过窗户上用铅笔戳出的小洞注视着一场仪式。他们是新中国即将派出的第一批大使,躲在这儿,是为了观看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如何向*呈交国书。“准大使们”全神贯注,边看边记,怎样走路、握手、递交国书、致颂词、直到告别,举手投足,都在学习范围内。仪式刚结束,他们就交流观后感,还现场演练起来。

在军事专家分析中,将一大批军人培养成出色的新中国外交家,这是以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让新中国站在了世界外交的舞台中央。而站在总制片人千寻的角度,他看到的是主旋律与新叙事手法相融合的可能性。

如今的网生代爱看怎样的电视剧?千寻归纳说,节奏明快,剧情高能,“燃”点密集,这几点在“准大使们”的成长过程都包括了。比如第一批驻外大使中,有10位是来自军队的高级将领。这些曾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骁勇善战的将军们,为了新中国外交事业脱下视若生命的军装,换上西服,“将军大使”的变身足够“燃”。而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到从零开始的餐桌礼仪、交谊舞礼仪,一连串曲折生动的故事,符合年轻人对“高能”剧情的定位。

当网生代发现自己熟悉的“燃”且“高能”的新叙事贯穿在主旋律剧集中,情感代入不经意间发生了。他们为每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点赞。从“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是有用的,就是实力”的霸气言论,到“要让五星红旗一面面插向世界”的殷殷期待,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外交家独白,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台词字字铿锵,传达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豪迈与希冀。(王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