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一生遭遇了许多挫折。在从政之前,林肯从事过许多艰苦的工作。1832年,他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竞选失败了,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企业又*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很大,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神经衰弱症。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未婚妻去世,竞选败北。但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要是失败了会怎样?”的想法,而是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2.肯德基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顺具特色,与众不同最受欢迎的、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可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最后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职微薄的回报。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
为人师表1.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2.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睿智教育
1.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2.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挫折教育
正面论据:
1.日本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吃“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马云屡遭挫折
马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他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他的未来基本上被周定为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他成为5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他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他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他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他。他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他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他展示了互联网。从此他便爱上了互联网,一步一个脚印创下了中国著名的阿里巴巴集团。
3.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从小就表现出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十七岁那年,他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但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反面论据:
1.大学生因就业难自*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因就业难自*的事件是一件接着一件,直接用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来形容也一点不过分。2013年5月6日上午10点多,北京理工大学一名大四女生亡;2013年6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一名日语系女生坠楼身亡;2016年2月26日,北师大一名毕业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轻生……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再次引起 热议。诚然,在这些人的眼里,难道生命就真的那么脆弱,那么经不起安排吗?大学生 找不到工作,这其实很正常。只要我们从自身出发,去面对,就不可能解决不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北大才子陈生、陆步轩卖猪肉同样能卖出名堂,成功创业。因此,勇敢面对就业难的困境,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平凡的工作同样可以让人生大放异彩。
2.高考之“殇”
某年高考标准答案揭晓的当晚,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李新,说去网吧查高考答案,就没有再回来。几天后,警察在河中发现其尸体,身边还携带着高考准考证,留给父母的就是一句“对不起”。高考,是年轻人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高考成绩理想者,证明了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收获到了硕果,可以通过高考这一途径,逐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绩不理想者,也不代表就是自已没有努力,自己的前途就无望。高考的失败,并非人生的失败。毕竟,社会衡量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高的学历和学识,不在于你是否曾经通过高考,而是看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年轻学子们应理性应对高考,提高抗压能力,不要让高考之“殇”年年重演。
赏识人才
正面论据:
1.钱玄同发现文豪鲁迅
鲁迅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超级人才”,可他在被发掘前,其实一直很郁闷,虽然满腹才学,但始终没有展现的机会,整天靠抄古碑打发日子。1918年春天,机会来了。正在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与鲁迅交谈时,发现他谈吐不凡,思想激进,很有批判意识,就主动约他写一篇批判旧礼制的文章。一开始,鲁迅并不太积极,写写停停,在钱玄同一再鼓励催促下,文章才得以完成。5月15日就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在了《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就这样问世了。最重要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从此正式登上文坛,一发而不可收。
2.困境中的沈从文
1923年,作家郁达夫在北平编杂志,收到一个陌生文学青年的来稿,文章很有灵 气,他一看就爱不释手,马上前去探访。只见那青年躺在一间破屋里,裹紧被褥仍旧寒颤不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房东还要将其扫地出门。他立刻请青年吃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并且倾囊相赠,帮他治病、缴房租,还拿着青年的习作四处举荐,为他说项。那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文坛的沈从文。假如没有郁达夫的支持鼓励,沈从文不要说当作家了,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很可能会客死他乡。
3.屠格涅夫寻找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早年丧失双亲,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为家境所逼,他毅然投军。为了打发从军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创作的《童年》,印刷在《现代人》杂志上,却意外地被屠格涅夫(俄国著名小说家)看中,对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屠格涅夫几经周折,寻找到了托尔斯泰,并表达了对他的肯定和欣赏,从而使托尔斯泰迈向了人生的转折点。
是什么使这个从未有过当作家妄念的无名之辈备受鼓舞,坚持了自己的创作?是什么使这个默默无闻的贫困青年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被欣赏的力量。如果没有屠格涅夫的肯定,托尔斯泰就无法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人生的自信和价值,也就不会着迷般地沉醉于写作之中,成为文学界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4.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杈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反面论据:
1.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他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言传身教正面论据:
1.海伦凯勒与安娜·莎利文
海伦·凯勒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伟大女性人物之一,自幼就是一个同时患有盲、聋、哑三种疾病的残疾人。她曾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艰难,最终战胜了命运,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等教育,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可是鲜为人知的是,是谁把她从黑暗无声的世界带出来的呢?是她的老师安娜·莎利文。就是这位老师用自己的勇气、才能、创造精神、顽强的斗争意识和坚韧的性格,以自己的身教承担起打开黑暗无声大门的重任。有人说是安娜把海伦·凯勒的心灵解放了。试问如果不是安娜握着凯勒的手让她去抚摸感受外界的事物,让她的手按住自己的喉咙,感受每一个字的发音振动,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海伦呢。这就是言传所无法企及的教育力量呀,而且在世人们都知道了海伦凯勒的事迹之后,凯勒本身就成为了那个萧条时代里的一盏明灯,她的坚强和力量为当时的人们带去了希望,这也是一种身教,是身教无与伦比的号召力、感染力和重要性的证明。
2.言传身教良师意,桃李不言自成蹊
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有两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叶老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至善、至美、至诚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叶老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叶老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反面论据:
“1.40岁,没赚4000万别见我”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在微博声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该言论一出,在内地网络上引起极大回响,微博已经被转发了18448次,评论近8000次,当中大多数都反对董藩以财富论学生成败。留言表示,高校本应是树立年轻人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地方,堂堂大学教授口无遮拦地要求学生创造财富,并成为衡量是否优秀的主流标准,极易扭曲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知识沾染铜臭味,是教师的失败和悲哀。
实践出真知
正面论据:
1.鲁班从实践中发明锯子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同时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从而得到启发: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诞生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2.“带女儿去工作”——在实践中磨砺人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风潮,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儿工作可以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现实社会,克服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许多家长甚至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顽强意志和生存能力实践磨炼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3.经典的创作——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觉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以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不仅写得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李时珍和曼陀罗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的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些传说,改变了当时很多人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反面论据:
1.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只知道空谈理论。赵括没有参加过战争的实践,缺乏作战经验,被久经沙场的秦将白起打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2.中国革命中出现过的教条主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长达四年(1931-1934年)的统治,使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丧失了除陕甘根据地以外的一切根据地;南昌起义以来历经艰难困苦创建起来的红军,由30多万人减为3万左右,共产党员人数由30 万减少到4万,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党和红军几近毁灭边缘,中国革命再度陷入严重困境 1942年春天,王明在陕西作演讲时,每次总要抱一大堆马列原著,放在讲台上,以显示自己“理论家”的派头。他讲话中根本不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是按一国际二国内,三全区、四本部的模式套,张口英格兰,法兰西,闭口希腊,罗马,阿比西尼亚运用革命导师的话,总要把卷、套,节、页,行的数字一一列出,然后大段大段地背诵些青年知识分子以为只要记住马列主义书本中的个别词句,就可以成为理论家,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指导革命。
因此,反对教条主义成为延安整风的重点。在一次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不知道人是要吃饭的,路是要用脚走的,子弹是可以打死人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就是达到了这样荒谬的地步。”
3.渔王的儿子
古时候,有个渔民的捕鱼技术很高,在当地被尊为渔王。但是,渔王的三个儿子捕鱼技术都很平庸。渔王很纳闷,就向当地的智者请教:“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儿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差呢?从他们懂事直到长大,凡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了。可是为什么他们的捕鱼技术还赶不上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呢?”智者听完他的倾诉,问道:“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渔王肯定地点了点头。智者说:“你的失误就在这里。你传授他们技术,却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渔王的失败在于只手把手地交给孩子顺利的一面,却从不教孩子在实践中去经历挫折,吸取教训,直面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像渔王这样教育孩子,只传授经验,不让孩子去经历失败与挫折。殊不知这样做却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埋下了温柔的陷阱,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人的能力。
4.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盛誉的杰出作家,他笔下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罗亭”。
罗亭身上集中了19世纪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地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因此,罗亭曾被列宁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罗婷这个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