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座武侯祠,成都被称为“三国圣地”。
很多人都知道,成都武侯祠是刘备的墓和庙所在地,即“汉昭烈庙”,刘禅下旨敕建的武侯祠,地处汉中勉县,昭烈庙中如果有诸葛亮灵位,应该只是陪祭。不过,因为诸葛亮在蜀地太得人心,慢慢喧宾夺主,最终形成了君臣一体祭祀的格局,放眼全国,只此一家。
诸葛亮,字孔明,可他的祠堂为何以“武侯”命名呢?这得从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说起。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本指诸侯获得的封建等级,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都称为“国”。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有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可见,爵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与土地和收入,密不可分。
战国时,郡县制兴起,出现了不同于卿、大夫的爵位,即有食邑、不世袭。这里的食邑,也与封邑不同,得爵位者有权享受其地的收入,却无权管理当地的事务,这标志着集权制度的逐步演进。
秦朝商鞅变法对爵位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为奖励军功,从彻侯至公士,由上而下设二十等爵,除彻侯食县(采邑)外,其他只能领俸禄。
商鞅剧照
西汉沿用了秦朝的爵位制度,汉初的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最多者可达四万户。封邑一般为县,小者有乡或亭。为表彰开国功臣,西汉又在二十等之上,增设王爵,如韩信的楚王、彭越的梁王、英布的淮南王等。不过,随着这些功臣被屠戮,王爵便为皇室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