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西湖就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赞美的诗篇。无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还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民间还流传着“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说法,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拥有一颗神奇的宝珠,它的光芒可以赋予花花草草生机与活力。王母娘娘心生贪念,派天兵天将偷走了宝珠,妄图将宝珠据为己有。玉龙与金凤发现宝珠被盗后,便找到王母娘娘想要索回。一番争执之下,宝珠不慎跌落凡间,化作一汪湖水。玉龙与金凤悲痛欲绝,难舍心爱之物,于是也来到凡间,化作湖边的两座大山,永远与那颗美丽的宝珠—西湖相伴。
这个充满悲情的神话故事讲述了西湖的由来,情节离奇荒诞,但并没有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关于西湖的真正成因,历史上很少提及,甚至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之前,未见有文献提及西湖之名,只是在唐宋以后,诗词歌赋中论及西湖者越来越多,它的名气才越来越大。在此之前,西湖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怎样的前世呢?
太湖和西湖一样,也是潟湖
难解开的地质谜团尽管西湖在古时名气很大,但人们直到近现代才开始研究它的成因。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地球上的湖泊包括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堰塞湖、岩溶湖以及人工湖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的学者对西湖进行研究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1909年,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在《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一文中提出,西湖为火山堰塞湖,即火山熔岩流堵截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后来,又有地质学家调查发现,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有一条古老的火山通道,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通道附近分布着一些火山集块角砾岩。据此,人们推断在晚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西湖所在地曾经出现过火山喷发,因火山口坍塌成为洼地,造就了西湖的基础。后来,随着地壳升降和海水沿着钱塘江入侵,西湖逐渐形成。按照这种说法,西湖应该是一座火山口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湖是构造湖,因构造活动造成凹陷湖盆,随着强烈的褶皱断裂使得岩石破碎,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汇水洼地,最终成为湖泊。
堆出来的“大海尾巴”关于西湖的成因,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源自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竺可桢曾针对西湖开展过详细考察,并于1921年发表了论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他在论文中指出,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均被山所围绕,且山上岩石极为古老,唯有湖的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且泥土年代很新,这表明,西湖不过是钱塘江口左侧的一个小小港湾,由于钱塘江带来的泥土淤积,致使原有的湾口被堵,进而成了湖泊。竺可桢还根据钱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涨的速率,推算出西湖生成的时间至少在1.2万年以前。
西湖恰好位于浙江省的山地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交界处,东南侧与钱塘江隔山相邻,二者的直线距离仅为3千米,其东侧与北侧是钱塘江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按照竺可桢的观点,西湖原本是海洋的一部分,只因位于钱塘江入海口,被泥沙阻隔,从而成为湖泊。不仅如此,古人修筑的堤坝还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杭州一带的人们修建了“防海大塘”,为的是使西湖与海洋隔绝,阻止海水入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湖就是从海洋中分离出来的一小块水域,这样的湖泊被称为潟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大海的小尾巴”。
说起“潟湖”,可能很多人还不认识这个“潟(音xì)”字。《新华字典》中关于“潟”的解释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早在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提到青州时,就有关于“海濒广潟”的说法。古时的青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这里濒临海洋,海水入侵陆地,造成咸水浸渍,形成了许多潟湖。
钱塘江
品清湖号称我国最大的内陆潟湖
很多人都误以为“潟”是“泻”的繁体字,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冒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泻湖”,读音和意义与“潟湖”完全不同,以讹传讹,使人们产生了误解。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少学术论文都在误用“泻湖”一词,直到近些年,学术界才逐渐更正了这个错误。
在湖泊的大家族中,潟湖的前世今生与众不同,可谓一个“怪胎”。它经历了从海洋到湖泊的变化,而且随着泥沙堆积作用的继续,潟湖可能会越来越浅,成为沼泽,甚至变成海岸平原。历史上,白居易、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都曾悉心疏浚西湖、兴修水利,为我们留下了秀美的自然风景和古色古香的历史遗迹,所以,有人说西湖本身就是一部湖泊疏浚史,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疏浚,西湖也许早就被泥土填平了。
著名潟湖有哪些由于堆积作用强度和时间的不同,有些潟湖仍有水道与大海相通,或者在大海涨潮时与海洋相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潟湖湖水仍然是咸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潟湖。威尼斯潟湖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一个海湾,总面积约550平方千米,其中岛屿面积约占8%,包括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永久水域面积占11%,其他约80%的面积为滩涂、盐沼等。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冰河时代后期,海水入侵,淹没了亚得里亚海上游的海岸平原,由此形成了这片面积广阔的湖泊。目前,威尼斯潟湖仍有三个入口与海洋相连,湖泊水位变化较大,湖中的许多岛屿经常被海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