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发展再好,也比不上天选之子,曹用同样的时间,把北方都统一了,地盘大,手底下的人才也多,这不就想着南下来碰一碰。
结果曹操因为地形不熟悉,水站也不会,又长途劳累,被孙权抓住机会,先是草船借箭,接着借东风,大破曹操。从此孙权一战成名,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立。
赤壁之战后便是三方混战,孙权也算得上游刃有余,一边和曹魏虚与委蛇,另一边就把荆州夺了回来。
那时候孙权总是说:曹公,你看整个北方都是你的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反了吧,自己当皇帝。
孙权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其一,因为曹操势大,自己又单独对抗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吞并蜀国,可是曹操又不可能看着自己坐大。所以这时候,如果能放下曹操的警惕心,我就能争取时间,悄悄地吞并蜀国,这样就能有发育的时间。
其二,朝廷也不是全都向着曹操,如果曹操称帝,那朝廷就会内乱,也就无暇顾及孙权吞并蜀国,同样也能拖延时间。
其三,如果曹操称帝,那他口碑就毁了,天下人会怎么看曹操,好好的汉臣怎么就自己起义了,和董卓不就一样了,天下的人才又怎么会再为曹操效力。
不得不说,孙权的想法真的很不错,如果按照他的想法,真不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子,只可惜曹操也不是傻子,压根没听孙权的话,无奈只得放弃。
曹丕这时候发现,孙权有问题,于是便派兵,三路伐吴。本来一开始打得很顺利,结果曹仁被吴将朱恒给重创,局势瞬间逆转,继而魏国只能退兵。
这一战,孙权觉着自己硬起来了,有了抗衡的资本,也就不藏着掖着,直接自己称帝了。接下来的几年,都很顺利地阻挡了曹魏的进攻。可是内部却出现了问题。
孙权登基,就要立太子,而下面的臣子们又都有自己的阵营,于是便开始了内部之争。结果长子孙登英年早逝,又被逼得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孙霸,最终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征战多年没有喊苦喊累,没有改变初衷,反而太子之争,让孙权性情大变,本来看着都像忠臣,结果发现大家都表里不一。慢慢地,江东老臣一个一个离去,孙权嫡系也逐渐凋零,新的江东四大家族逐渐崛起,内部也逐渐开始了分裂。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次年四月于内殿去世。
我想晚年的孙权一定很凄凉,父亲和哥哥都走得早,自己为江东打拼了一辈子,年轻时就在战场上拼*,本想着把吴国做成世界第一集团,结果发现大家早已被猪油蒙了心,仅仅为了一个皇位而漏出丑恶的嘴脸,为了让自己的阵营获胜,不择手段。
瑕不掩瑜,在孙权在位的五十年的时间里,吴国巩固内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外御强敌,多次抵抗侵略,这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领导,如何不令百姓爱戴,万众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