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只教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是不够的,问题是,其他人会怎么想?这些话传到孩子耳里,又会怎么想?
预计阅读:3分钟
作者简介:大老五。有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证。家里有一个3岁的弟弟,是一个又当姐姐又当妈妈的985临床医学生,喜欢给弟弟写小故事,也喜欢用科学眼光关注孩子成长。
我看了这样一期《奇葩说》,它的辩题特别值得教育者们深思——“我因为太胖,被同学嘲笑欺负,我该减肥吗?”
反方二辩手席瑞是一个从小就被嘲笑的孩子。
《奇葩说》辩手席瑞
席瑞小的时候特别“娘”,他喜欢在课间和女同学跳橡皮筋。因为这个他受到非常多莫名其妙的嘲笑,年幼的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嘲笑,于是他就去问老师。
但是老师没有责备那群嘲笑他的同学,反而要求席瑞改变自己,不要再和女同学跳皮筋。
现在的席瑞是一名语文老师,他们班上有一个小男孩,他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但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他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负。
席瑞告诉他:你穿粉红色的衣服很可爱,如果你害怕的话,明天我陪你穿粉红色的衣服。
在席瑞心里,他不记恨那些嘲笑他的同学,但是他不能原谅那个让他改改改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身上就有太多太多他人眼里的非改不可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习得的,我们无法消除自己全部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指责。
但是教育孩子如何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是属于每一个家长的思考题。
被嘲笑,是世界上最槽糕的事情了!我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文静的孩子,我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不喜欢和同龄孩子交流。
初中时,我进入了一所寄宿学校。我这样的内向的性格,加上我矮小的身材,我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矮冬瓜”、“女大郎”……
因为被嘲笑,我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终有一天,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了,我告诉爸爸:我不想读书了。
我问他是不是我错了,我是不是要改变我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不被人讨厌。
爸爸是这样回答的:
“你最喜欢看《三国演义》,那你知道三国演义为什么好看吗?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诸葛亮细心会布局,但是他缺少张飞那种在战场上的冲劲;而张飞打战无惧生死勇往直前,但是他考虑事情欠周到。他们的性格完全相反,但是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是完美的啊!”“你没有其他的同学活波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但是你喜欢静下心来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你拥有和他们优点完全相反的另一个优点啊。”
在亲子教育中,我们喜欢定义完美,但是我们却误会了完美的反义词——它不是不完美,而是另一种完美。
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懦弱,而是冷静;开朗的反义词不是自闭,而是文静。
一个勇敢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战士,一个冷静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
一个不喜欢说话只喜欢看书的孩子,他注定不能成为一个脱口秀主持人,但是他却可以成为一个作家。
孩子太胖,不能学习跳舞,但是他为什么不能选择成为一个拳击运动员?
先天性的性格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问题”,它是老天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独特。
因为独特,我们才能成为“自我”——这是一个不同于他人、有自己思想的独特个体。千万个“自我”个体的存在,确保了世界的多元化。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定义的完美本身就是矛盾的。
所以与其纠结如何让孩子符合自己的完美,倒不如接纳孩子的独特,因材施教,发现他们性格的发光点,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将不完美变成另一种完美。让拥有另类完美的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矫枉过正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还记得,一个名为“临沂网戒中心”短视频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这个长达一分钟的视频拍摄于深夜,视频里没有任何画面,只有棍子的敲击声和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妈妈”。
孩子们遇到了危险,第一反应都是“我要妈妈”、“我爸爸在哪”。因为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是他们生命中最可靠的保护伞。
但是父母们却不知道,大人们口中所谓的“我是为你好”的行为可能正在伤害孩子。
大学期间,为了减少父母的负担,我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家教。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小女孩,她的作业写的很好,上课也很认真。但是她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每当我叫她名字的时候,她总是习惯性的打哆嗦。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我的嗓子的太粗,声音太大,语气太凶,又或者是我长相太丑,所以才吓着她了?
后来经过一年多的相处,我才慢慢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小学的时候,她特别调皮,经常仗着自己个子高,欺负其他女生。
后来她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改掉她欺负人的坏习惯,她爸爸罚她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必须在客厅的墙角处站半小时。
而且这半个小时内,她爸爸会不停地叫她名字,她必须要大声的回答一句“我错了,我不该欺负同学”。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半年,现在的她不会再欺负任何同学,但是她却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爱撒谎、爱打人、爱说脏话、爱打电动游戏、爱逃课等等,这都是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原则性问题。
面对这些原则性问题,家长矫枉过正的行为往往比养而不教的态度更容易伤害孩子。
找到孩子的心结,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化痴迷为着迷,疏通永远比死堵更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
矫枉过正只会把孩子从一个深渊推入另一个深渊。
让爱用一种更舒适的表达语言暴力有多可怕呢?
阿联酋宜家做了一个实验,把长势差不多的两棵盆栽放在同一个房间里,每天给他们施一样的肥料、浇一样的水、同时晒太阳。
其中一棵树,每天接受学生赞美:“一见到你我就开心”、“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世界因为你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