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年也已经过完。疫情依然继续,今年的复工期也是一推再推。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没有它,就没了收入,就没了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工”这个字的演变。
虽然如此重要,“工”字却如此简单,一横一竖再一横,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先追溯到甲骨文,里面“工”的写法是一横一竖加一个“口”字。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还原一下远古时期人们的想法。古人甲因为要劳作,于是制作了一个物件,为了便于抓握,就在木棍尽头做了一个把柄,在底端装上一个方形的利器,有点像“口”形,便于铲土或者压实之用。这个方形利器不是我们现在的“口”,古人造字,不是写,而是画,是画的一个类似“口”形状的夯(hang)土的工具形状,有点类似现在的铁锹下面部分。而上面的一横一竖就是一个把柄加连接把柄的木棍。所以,这时候的“工”字就是本义,泛指劳作工具。我们来看看图片的分析,让大家更直观一点!
而在殷商晚期,人们把下面的“口”省略成一横,和今天的“工”已经没什么区别,只是中间的竖稍微长一点。而西周中期以前金文的写法又有所不同,上面部分基本一样,下面变成了一把刀具的形状,应该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所使用的器物也随之而变,就相当于青铜变王者,升级了。这也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的“工”主要是代表工具。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还是把下面的“口”和“弯月形”演化为单横。后来,战国《说文》古文里又加了“彡”(shan)旁,起了一种修饰作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
什么意思呢?白话的解释是:工,巧饰之技。字形像人手持规矩之形。造字思路和巫一样,所有与工相关的字,都采用“工”作偏旁。在这里“工”有了技艺的意思。“字形像人手持规矩之形”,规矩,就是曲尺,说明工的本义也是工具之意。古时候巫师乐师属于“技”类,所以这里又特指巫师或者乐师等有特殊技艺的人。也是说,“工”,开始有了引申字义。
不得不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博大精深,在汉隶《礼器碑》中,故意把中间的一竖写成“彡”形曲笔状,用“蚕头雁尾”形式,把“工”字完全带出了古文字行列。不停的演变和美化,已经和最初的工具之意思有了很大的区别。
上面我们做了一些零散的介绍和分析,相信大家心里还是有点凌乱,接下来我们稍微做一个简单的演变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思维。
整理一下:①“工”字的字形演变过程从上面我们的分析来看,“工”字的演变并不算复杂。
- 甲骨文时期:一横一竖再加一口形状。
- 殷商晚期:一横一竖一横,把下面的口简化为横。
- 西周时期:一横一竖再加弯刀形。
- 战国时期: 有的古文是一横一竖再加彡(shan),起一种修饰作用。
- 汉代时期:汉隶把竖写成彡形曲笔状,蚕头燕尾来修饰。一横加美化的彡形再一横。
- 东汉末年:隶书演变为楷书,一横一竖一横,形成今文形,沿用至今。
- 早期甲骨文,画得很形象,代表夯土的工具。
- 《说文解字》说本义就是曲尺或者工字尺之类的工具。不过慢慢演变为“技艺”,后又引申为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比如巫师或者乐师。
- 《论语·卫灵公》:“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词义扩大,泛指各种劳动者或工匠。
- 词义继续扩大引申成为今义。如名词:工具,工程,工匠,工地。动词:施工,加工。
最后,我们再用画的形式来回顾一下古人的智慧,也回顾一下“工”这个字的本义。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跟着一起,先画一个手把柄,代表手可以用力向下夯土或者手握住使力,再画一根木棍连接下面的夯土的“口”形铁器或者硬物。这样一个“工”的本义就画出来了。
如今我们的简体字,很多字的字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思,从写法上来讲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今天的“工”字,虽然非常简单,但如果不从古人造字来分析,我们只知道一横一竖一横,只知道它念“gong”,而不知道为什么写成这样子。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和纯粹,用画字演变到写字,再到后面的修饰,完全地展现出他们的一个认知过程和文化的进步。
书画本同源,我们现在写字,古人以前画画,我们都是以形为画,表达意思。为了理解意思,追根溯源上会有很多我不理解或者有歧义的地方,所以笔者也是带着很多疑问边思考边写作,可能也会有些地方不到位,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相互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