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官场生涯(712年-757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早年曾担任过几个小官职,但因为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和政治黑暗,于是离开官场,开始了漫游生涯。
2. 流寓生活(757年-762年):杜甫离开官场后,开始了漫游生涯,游历了很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高》、《春望》等。
3. 政治抱负(762年-768年):762年,杜甫回到了长安,开始了他的政治抱负。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言国事,但是很少得到回应。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向政治、社会和人生哲理等方面,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4. 潦倒晚年(768年-770年):768年,杜甫因为家庭和经济问题,开始了漂泊生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变得更加悲壮和深刻,如《江留台·滁州西涧》、《石壕吏》等。770年,杜甫去世,享年59岁。
总之,杜甫一生经历了官场生涯、流寓生活、政治抱负和潦倒晚年四个阶段,其诗歌作品也随着人生经历而有所变化,但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分别是南北壮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安史之乱中被任命为左拾遗时期、弃官漂泊西南时期1。
南北壮游时期(公元712年至745年,0至34岁)是杜甫青年时期,他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历时十余年漫游,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在这个阶段,他的创作充满豪情壮志,代表作有《望岳》2。
困居长安时期(公元746年至755年,35岁至44岁)是杜甫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在长安应试不第,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的创作更加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3。
安史之乱中被任命为左拾遗时期(公元755年至757年,45岁至47岁)是杜甫的官场生涯,他在安史之乱中被任命为左拾遗,负责文书处理。在这个阶段,他的创作更加政治化,代表作有《北征》、《赠别王十一南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