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作者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但不拘泥于史实,以屈原一天的遭遇,集中反映出他与以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从而概括了他悲壮的一生。面对秦国威胁,屈原主张积极抗秦,引起朝廷不满,被革职囚禁。南后因引诱屈原遭拒,怀恨在心,在酒中下毒欲置屈原于死地,不料侍女蝉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
剧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悲愤呼号的“雷电颂”,发泄了他对黑暗的愤怒、诅咒,对邪恶的勇敢抗争和对光明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