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诊断病情除了用中医把脉观色以外,民间不懂医术但颇有孝道之人还有一种特殊判断病情之法,就是“尝粪辩疾”。据《梁书》记载,公元449年,一个名叫庚黔娄的人,其父得病卧床不起,于是辞去官职回家服侍他的父亲,有人告诉他说,要想知道你父亲的病情如何,需要尝尝他的粪便,如果味道是苦的,说明没什么大碍,很快就会康复,如果味道有甜味,意味着病情严重,并且还会继续恶化。
庚黔娄于是取来粪便尝了尝,其味有甜味,果然其父久久不能痊愈,让庚黔娄甚为担心,这就是“尝粪忧心”的故事。
南齐高士庾黔娄,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在外做县令的时候,一直挂念着家中的父亲。其赴任不满十天,即心惊流汗,心想是不是家中有什么事情,于是便辞官还乡。
庾黔娄回到家中,才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已近弥留之际。医生特别嘱咐庾黔娄,如果想知道病人的吉凶,可以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是苦的,则表示已有好转的迹象。
医生走后,庾黔娄悉心照料着父亲,并亲自尝了父亲的粪便,却发现是甜的。庾黔娄顿觉大事不妙,看来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于是,便在夜里跪拜北斗星,为父亲祈祷,希望父亲的病情能够有所好转。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几天后庾黔娄的父亲死去,庾黔娄安葬了父亲,并为父亲守孝三年。
庾黔娄“尝粪忧心”的故事,就此便流传开来,成为了世代人民学习的孝心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