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设置的。但是仅聊天朋友圈背景过段时间就会变成默认图片。
短时间不会,如果时间长了,并且对方有发朋友圈或更新背景墙,就会变成灰色。不让对方看朋友圈或者删除好友也会这样。
微信通讯录仅聊天的意思就是用来屏蔽该好友发送消息以及查看他的朋友圈的名单,若是不想收到对方消息也不想看对方动态。
“仅聊天”,除了聊天以外的功能就全都没有了,包括微信运动,以及朋友圈收到共同好友的点赞,评论权限,游戏在线也看不到的。朋友圈的背景图,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头像,个性签名和下面一条长长的黑线。
“不让他看”,还可以看到朋友圈的背景图,微信运动,共同好友评论等。
“仅聊天”有别于朋友圈的天数设置和微信运动的记录设置,“仅聊天”相当于完全抹除了你和对方的交集,彼此间剩下的,只有聊天框。
从此,微信里多了另一种好友。叫做:“仅聊天”朋友。
最近微信更新了一些功能,其中,朋友圈的两个新功能的最火:
可以单独设置“仅聊天”;可以用表情包评论朋友圈。
也就是说,如果我对一个人勾了“仅聊天”,他点击我的朋友圈,只能看到与“加入黑名单”一样的界面——一条尴尬的横线。
如果我没有勾“仅聊天”,也不屏蔽他。
他不仅能看到我的朋友圈,没准还能看到我在朋友圈欢乐斗图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改版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好友悄悄勾了“仅聊天”。
突然觉得,以前的“朋友圈3天可见”都不算什么。
这一次,才叫真的“狠”。
“狠”是“狠”了点,但总体来看,这波操作收获了一片叫好——
天下苦“无效社交”久矣!
今年上半年,一位美食博主感慨:“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绝无效社交。”
短短几个字,引无数网友共鸣,一度登上了话题榜。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无效社交”困扰的经历。
“递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转身不知道谁是谁”
“现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不喜欢在QQ发说说,别人疲于点赞,自己累于应付”……
不过,这种都还算好的。
最尴尬的事情大概是明明不太熟的人,却装熟向自己借钱。
《圆桌派》上,作家蒋方舟的一段经历,让人哭笑不得。
一个帮她卖房子的中介,突然找她借钱,“姐,这关我实在过不去了,找你借十万块钱。”
蒋方舟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找她借?
中介立马展开熟人攻势:“咱们都很熟了。”
蒋方舟一头雾水,“频繁见过面,一起卖过房,就很熟了?”
虽然最后钱没借,她却落得满满的愧疚感。
其实,蒋方舟大可不必感到愧疚,那个中介并不是她的好朋友。
如果我发现被人勾了“仅聊天”,我也不会暗自神伤。
人这一生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值得在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