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徙来到广东,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清朝康熙中期,粤东第一批客家人从惠州和潮州,迁到鹤山定居(当时的鹤山县治所在地——鹤城),伴随而来的还有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客家山歌。
“无事不成歌,无物不成歌”。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内涵丰富,有采茶歌、织麻歌等,大多是即兴而作。其中以采茶歌最为经典,歌词描述釆茶姑娘劳动时的欢乐以及对茶园的憧憬。鹤山客家山歌与其他地区的客家山歌一样,以七言四句为最常用格式,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据了解,以前客家人逢年过节、红白事都唱山歌,山歌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蕴含了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
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
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版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局,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