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大差别,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配置
试驾车一般都是高配或顶配,非豪华品牌用顶配,豪华品牌则是尽量安装选配功能包,如豪华印象、换挡拨片、外观套件等等。
一般不会出现车款不包含的配置硬装到试驾车上的情况。比如原车配置表中根本没有Bose音响,选装也没有,厂商为了几辆试驾车,生生花几百万让供应商开模打造调试几个Bose音响出来——傻子才会这么做。
所以配置方面没什么差别,只要你钱包够鼓,就能享受到跟试驾车一样的配置水平。
比较好换的是轮胎,一些厂商会给试驾车安装非配置表中的轮胎型号,可能是同尺寸但牌子更硬,也可能是同尺寸中静音效果最好的。
2、做工
做工跟车辆的生产周期关系很大。一般试驾车的生产都是该车型的“始祖级”,也就是试装之后最先生产的那批车,因为大部分试驾活动都是赶在新车上市之前举办的。这里涉及到两个大的变量:
试装后头批车型的零部件可靠性与装配精度
厂商对试驾车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
这两个因素互不干扰。一般来讲,试装后头批车型的零部件可靠性与装配精度、甚至总装线工人的熟练程度都不及上市后大批量的车型,但是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合资品牌,由于初期车辆零部件的本土化还没做彻底,个别零部件可能会使用进口件。所以第一个因素很没有规律,这是试驾车最不可控的一方面。
现在厂商们越来越心急,有时候头批车型还没造出来就忙着办试驾活动,于是会拿试装车顶包。个人认为凡是开试装车写出来的试驾文章,都没什么参考价值。
第二个因素——厂商对试驾车品控的重视程度。这个因素主要体现在组装层面,比如会对总装线上试驾车的组装监控更严格、检验更严格,以免试驾车出现不该有的问题。不过,现在汽车已经是成熟工业品了,国际一线大品牌车型,就算厂商严密关照试驾车的组装,最后车辆的表现与普通售卖车也不会有天壤之别。
3、体感
厂商会为了试驾活动特别关照试驾车。让试驾车的颜色有一定规律,以主打色为主,这还是低阶的做法。更注重主观体验的厂商,会对刚下线的试驾车进行除味处理。像我遇到过的,吉利博越2016年4月国内首试,刚上车就一惊——车内完全无异味。后来跟某车主借车,异味就变得明显一些了,至少是一台正常准新车的水平。
还有,一些低端车型由于轮胎比较窄,甚至明显凹到翼子板内侧,厂商为了照顾观感,会临时给这些车的车轮内侧安装垫片,让试驾车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