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曾经当任班主任多年,对学生的物质奖励有很大的好处。对学生的物质奖励,一个是经费开支,只有从班费中支付,或者是老师自掏腰包;另一个是奖励方法要对头。
具体情况有三条: 1,因人而异施奖。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问题生”会认为老师制定的奖励制度要求高、完成难度大,在他们眼中,“奖品”就是“专门”给那些“优等生”准备的。因得不到期望的奖赏,他们就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所以,在制定奖励制度时,班主任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学习吃力、自我约束力较差等有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也让他们体验获奖的成功与快乐 。2,奖励方式多样化。
再有效的奖励机制,时间久了都会丧失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在实施奖励方式上老师应做到方法多样化。
尽量采取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书面表扬与行动奖励相融合等法。如,奖励有进步的同学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让他们体验权威感。或者是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成就感。 3,奖罚有机结合。
奖励制度的“保鲜”,还需要惩罚教育做“调味剂”。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特殊”的惩罚,例如,对于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说话的孩子,罚其进行五分钟口头演讲,或写说话心得;扰乱课堂纪律者写说明书,说明自己不愿听课的原因及对老师的意见、建议;打架闹事者要写清事情的经过,阐述打架的理由以及打架后的心理变化等。
这样的惩罚不但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还能使孩子懂得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引导其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老师用物质奖励机制是一种激励,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奖励的艺术,奖之有方,奖之有法,奖之有理,才能使奖励制度长期得到“保鲜”,才有利于学生的成为好学生。
据我所知,有些老师还是挺喜欢通过物质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至今我所知道的都是老师自己掏腰包给学生购买的,我对这些老师充满敬意。
首先,如果效果不好的话,老师没有傻到要做那种“人财两空”的时间,毕竟老师的工资也不是很丰厚;
其次,根据我的观察,那些愿意用物质奖励学生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常负责、非常认真的老师,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性;
其三,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老师策略使用得当,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有促进作用,其实我以前也经常用,没有发现什么不良现象,关键在于设计的规则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