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俗世奇人》其中一篇关于药糖的故事《四十八样》,顾名思义,这四十八样指的便是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的,在北京,天津两地广受欢迎的药糖。
因为天津有个卖药糖的人叫俞六,他做的糖里喜欢掺各种药材,如茶膏,丹桂,桃子,李子,柿子等,他还要把好吃的蔬果也掺进去,比如鸭梨,桃子,李子,柿子,香蕉等,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总共四十八样。
故事里的俞六一开始也跟普通的生意人差不多,踏踏实实的做药糖,做好了就在自己家门前卖,但是,做生意是要讲究窍门的,因为他嘴笨,不太会说,虽然药糖样式多,色艳,味道好,但是他不太会宣传,没有几个人知道。
后来,俞六通过和邻居刘二爷的交谈得知了,做生意是要讲究绝活儿的。
刘二爷说,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儿了,而天津人认绝活儿,只服绝活儿。
这句话里的绝活就是真本事,要是你没有真本事就在天津混不开,而你要是一味地学别人的,就不是绝活儿,也不可取。
冯骥才的《四十八样》是收录在《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关于天津手艺人的一个小故事,表现出的作者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懂得变通,踏实肯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