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的国庆庆典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举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在这场盛大庆典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媒体的镁光灯纷纷聚焦中国。对于此次国庆庆典和阅兵仪式,外媒形容为“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盛宴”。
在这场盛宴中,整齐而又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正步是其他国家军队所没有的。在很多国家,阅兵所用的步伐在我们看来更像是散步或舞蹈。
那么,你知道解放军正步是怎么来的吗?
现代意义上的“阅兵”仪式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硬要牵强附会,也只有所谓“沙场秋点兵”之说,但接受“点兵”的军队是只列阵不走动的。
西方的阅兵式脱胎于古罗马的“凯旋式”。作为一个经常外出掐架的国家,古罗马每当获得重大胜利,就会举办凯旋仪式,胜利归来的远征军通过凯旋门,穿过欢呼的人群,来到古罗马元老院前的中心广场上接受检阅。如果胜利特别重大,受阅的远征军军容雄壮,元老院还会现场给出征将领赏个尊号什么的以示嘉奖。
古罗马的这种阅兵式虽然场面挺热闹,但其实暗含着设计者的一点小聪明——共和国时代的罗马为了保护民主制度,十分忌惮军头在得胜还朝后因为手握军权而膨胀为独裁者。因此正好借着凯旋式的机会,把出征的军队全数收回到罗马城内,仪式办完了,将军立刻卸任,身为公民兵的军队也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将士们得到了荣誉,元老院议员们得到了安心,大家在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化内斗于无形。
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凯旋式越搞越热闹,比如凯撒就曾经举办过一次“四重凯旋式”,用以炫耀自己征服高卢的四次大捷。由于场面办得很是宏大,现场还给围观群众发福利(撒战利品),吸引了不少平民为其欢呼叫好。
再后来,罗马崩溃,凯撒成了欧洲帝王的代名词。“凯撒们”对阅兵式多有改进,比如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二世,因为嫌士兵们在受阅时迈的步子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他创造性地将苏格兰踢踏舞和阅兵结合起来,创造了“普鲁士鹅步”。这种步伐几经演变,成为了阅兵中通用的“正步走”。
“德式正步”曾经在阅兵中风行一时,不过,由于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侵略行为,欧洲人恨屋及乌,将其看做集权的象征,美、英、法甚至德国自己都相继废止了这种步伐。如今这些国家阅兵所使用的步伐都跟散步差不多,间或还穿点不同时代的军服,耍个花枪、奏个军乐啥的,不说还以为是在搞嘉年华。
倒是苏联在借鉴这种正步后几经改良,形成了特有的“苏式正步”,并在二战之后影响了很多国家。
如今,要论原汁原味,苏式正步最正宗的当数我们的邻居朝鲜,如果你有幸看过他们的阅兵,一定能从中找到踢踏舞的感觉,虽然这种正步难度颇高,但与现代审美已经有一定差距了,所以给人更多的并非威武雄壮的感觉。
而我们的“解放军正步”正是根据苏式正步改良而来的。在1949年开国大典和1950年国庆阅兵典礼上,解放军徒步受阅方队都使用了类似欧美军队“大齐步”的行进方式。这种步法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阅兵任务,但由于我国军队数量众多,各部队之间差距明显,阅兵时难免给人以散乱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50年9月,成立了军委军事训练部,由萧克任部长,统筹全军军事训练,系统引进苏联队列训练。苏式正步在上身保持立正姿势的同时,双臂不动,踢出的腿要与地面成直角。这样脚在落地时必然受到较大的冲击,行进时跳跃感很强。这种步法有多处不太符合我国的情况,解放军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它更适合中国人的身型,将步幅调整到适合中国人体型的幅度,降低了跳跃感。苏联军人踏步时要将下巴扬起受阅,彰显自豪感,下巴抬起视线就自然略为向下,苏联军人受阅时“傲视天下”的气质就来源于此,也不太适合解放军战士,因此对阅兵的目光视线也进行了调整。
1953年,这种立足于苏式正步的步伐又结合德式正步进一步进行了改良,就是降低昂首的角度和踢腿高度。同时,为了让苏式正步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还重新借鉴了原版德式正步的双手摆臂,加强了其幅度,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解放军正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