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谁打第一枪,国共内战最惨烈的一仗

首页 > 军事 > 作者:YD1662022-11-20 04:12:27

请注意,在这段回忆中,国军炮连连长是请示要不要帮英舰,对解放军实施炮击。也就是说,国民党基层军官是坚决站在英国人那边,坚决与解放军为敌,与人民为敌的。反倒是炮兵团的中高层态度模糊,暗地里钦佩解放军。这与国粉们成天吊在嘴边的“国军上层虽然不堪,但基层官兵却甚为爱国”完全不符,直接推翻了“国军基层官兵主动参战炮击英舰”的所谓“民意”基础。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炮兵是个技术兵种,需要观通、测量、计算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才能打得准。虽说国军基层士兵多为强抓来的壮丁或在军中混迹多年的兵痞,但需要一定文化程度才能胜任的各技术兵种却多由军校毕业生或入伍的青年学生充任。那个年头能上得起学的,家境都不会穷。

也就是说,国军技术兵种的出身多为国民党统治的基本盘。加之不少人的家族利益在土改中严重受损,因此哪怕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这些人仍是顽冥不化,坚决与人民为敌。反观国民党军的中高层,年岁皆已不小,经历过国民党体制内种种倾轧之事,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不愿意再为蒋家卖命。加之在长期军旅生涯中,他们或多或少均与我方接触过,对我方的了解与同情远胜于那些年轻气盛的基层军官,所以遇到解放军痛打“紫石英”号这事,早已在官场上历炼成泥鳅的51军中高层们面对基层要求帮英舰打解放军的要求,便熟练地打起了太极。

“打太极”的证据,就是4月20日英国路透社驻南京记者发出的报道。该报道称 “据镇江中国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发言人称,‘紫石英’号在与共军交火过程中,南岸国军第51军士兵,曾遥见该舰悬有英国国旗并中弹停驶后悬起白旗,51军犹以为该舰为中国军舰,立即致电镇江总部请示该采取何种行动,唯中国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以事先不知为由,故告51军以附近无中国军舰,51军未曾自南岸发炮掩护”

请注意,这篇报道说的是“51军未曾自南岸发炮掩护”。但是,该军41师123团驻守的是位于长江航道中的扬中江心洲,并不属于“长江南岸”范畴。因此,路透社的报道只是否定了阵地位于江南的51军军属炮兵团曾开炮援助英军,并不涉及51军41师123团开炮援助英军与否。

国共内战谁打第一枪,国共内战最惨烈的一仗(5)

至于第二次炮战,我方、对岸和英方均未提及有国军官兵参战。声称“国军炮兵与解放军联手痛打英舰”的始作俑者,以及众多洗稿文和跟风之作,对此也无异议,故略去不谈。

在第三次炮战记录中,英方资料曾提及在“伦敦”号、“黑天鹅”号援救“紫石英”号受挫,折返途中再次驶经三野10兵团炮兵群控制的江面时,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的炮兵竟然也对英舰实施炮击,令英军颇为愕然。不过,英方的资料也就提了这么一句,至于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疑似从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射来的炮弹大约有多少发?命中英舰与否?一概没有提及。而我方及国民党方面的官方战史对此更是没有一字记录。

笔者揣测,始作俑者的那位“大牛”很有可能就是看到了英方资料里的这一句话,就立即脑补出一起令人激动的,国共双方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场景,并为此不吝赞美之辞。不过,后来的诸多抄稿、洗稿者可能觉得在三野东集团渡江行动开始前夕,“长江北岸仍留有国民党军桥头堡”太过离谱,一些人便大笔一挥,将“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这一英方表述中的重要内容抹去不提,或干脆直接将“北岸”改成“南岸”,以便让这一“国民党军竟和解放军联手炮击英舰”的“传奇”显得更加合理。但不学无述的他们却没法意识到,如此删改却恰恰露了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军语中的“桥头堡”,是指“在敌岸桥梁、渡口或其附近占领的阵地。用于阻止敌人接近或掩护已方渡河”。在“紫石英”号事件前三次炮战发生的4月20日8点30分至4月21日15时许,在事发的我三野东集团第10、第8兵团预定渡江地段,国共两军隔江对峙,江南皆为国民党军阵地。而且按汤恩伯的部署,在900公里江防正面只展开了13个军,平均每个军要负责70公里的江防正面,每个师要负责20~35公里防御正面,兵力密度明显不足,因此江南的国民党军阵地皆采用前沿部署,临江一字排开,压根就没有什么“桥头堡”。

国共内战谁打第一枪,国共内战最惨烈的一仗(6)

行文至此,兴许有读者会问,既然三野东集团渡江在即,那么江北还会存在国民党军的桥头堡吗?事实是,还真的有,而且还不止一处。

对照国共双方的战史,便不难发现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在三野中集团第7、第9兵团预定作战地域内,国民党第55军在江北的土桥和枞阳分别保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68军在江北华阳设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88军在江北的油坊嘴、汤家沟、南江心洲等3处分别设有1个连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20军在江北裕溪口设有1个团级规模的桥头堡。至于位于江北的安庆,更是有隶属于“华中剿总”的国民党第46军第174师整整1个师据守,从而成为国民党军方面在江北规模最大的一个桥头堡。

在三野东集团第8、第10兵团预定作战地域内,国民党苏南保安第2旅第4团在大港对面的江心洲设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51军113师在江北龙梢港及其口岸地区设有1个团级规模的桥头堡。归国民党第4军指挥的新编第4师2个团在江北的六圩设有1个桥头堡。国民党第21军145师师部率师直属部队和434团全部、435团2个营,总计5个营2500余人,在江北的八圩港设立了江阴段国民党军最大、最重要的桥头堡。

上述桥头堡的作用,是侦察、迟滞解放军渡江行动,迫使解放军在进攻中提前展开战斗队形,为据守江南的国民党军主力示警,从而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因此从1949年3月底开始,三野中集团和东集团分别抽出部分兵力,开始拔除上述敌桥头堡。不过,因为当时国共和谈尚在进行中,为不过分刺激敌人,同时也为了在某种程度上麻痹对手,至渡江战役发起前夜,三野中集团并未尝试拔除安庆、裕溪口这2个敌桥头堡。三野东集团也留下了八圩港这个敌桥头堡,并听任汤恩伯动用屈指可数的战役预备队,夺回了大港对面江心洲上的桥头堡。

如果翻看地图便能明白,英方资料中声称 “伦敦”号、“黑天鹅”号在援救“紫石英”号未果的折返途中,途经解放军23军阵地后,“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竟然也对英舰实施炮击”。那么这个桥头堡便只能是八圩港无疑了。因为我军战史中记录的东集团第10兵团各部起渡地段,23军居右,从七圩港至夹港段出击。28军居中,由夹港(不含)至八圩港出击。29军居左,从八圩港(不含)至张渡出击。

那么,当时尚驻守八圩港桥头堡的国民党军,有没有可能向英舰开炮呢?笔者研究的结论是:没有!依据有二:

国共内战谁打第一枪,国共内战最惨烈的一仗(7)

首先,4月21日夜我东集团渡江开始之际,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会同靖泰县独立团3营和教导师负责进攻八圩港之守敌。4月23日,八圩敌守将,国民党军145师戴姓副师长率残部投诚。时任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政治部主任的刘铁珊在回忆录中称,此战缴获轻重机枪170余挺,长短枪1200余支。但却没有缴获任何火炮的记录。按理说,我军历来对缴获火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枪支。如此战中有缴获火炮,刘铁珊断无漏写战绩之理。此战中虽有少数敌人逃脱,但断然不可能带走火炮。所以,结论只能是八圩港桥头堡之敌只装备有轻武器,并不拥有火炮。既然这股敌人没有火炮,自然也就不可能向英舰开炮。

其次,敌我双方的记录均表明,因为长江江阴段江面甚窄,驻八圩港桥头堡国民党军的火力支援任务,是由位于长江以南的江阴要塞黄山炮台、鹅鼻嘴炮台负责的。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参谋兼江阴要塞工兵营长、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煜的回忆录,以及其他涉事人员的回忆皆证明,当4月22日零时后不久,遭我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围攻的八圩港桥头堡敌145师师长和参谋长,不断用报话机直接请求江阴要塞炮兵总台予以炮火支援。唐秉煜以夜间射击不准确为由推托,但敌145师师长却坚称“炮台有支援我们的任务,不打不行!”。唐秉琳遂令黄山炮台全部火炮按三个编号标定点各减400米,每炮12发连续射,将炮弹全打到对岸敌145师阵地上。

这一事实从侧面证明,驻守八圩港桥头堡之敌并不拥有火炮,否则何致于此?

那么,八圩港5个营的守敌为啥连1门炮都没有呢?笔者以为,145师所属的21军,最早属于川军刘湘部。虽说后来被中央军不断掺沙子,演变成了中央旁系部队,但在中央军嫡系眼中,仍是爹不疼、娘不爱的杂牌,因此在装备补充方面属于“后娘养的”。加之这个国民党21军在解放战争前期人员装备损失巨大,甚至不得不撤往台湾整补,因此部队缺枪少炮再正常不过。此番145师率5个营兵力驻守八圩港桥头堡,无论是国民党军上层、中层还是基层,皆认为是个“送死”任务。三野当真动手,连济南那样的坚城都迅速打下来了,何况是兵微将寡、斗志低迷的八圩港桥头堡呢?所以当初21军乃至145师将这5个营兵力遣往八圩港桥头堡时,极有可能将本就不多的队属炮兵扣下来,留在江南主阵地上,省得将宝贵的炮兵装备轻易送给解放军。

那么,既然驻八圩港桥头保的国民党军没有火炮,不可能向英舰开炮,那么为何英方资料里会写上这么一笔呢?笔者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配属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攻打八圩港的三野炮兵开的炮。因其阵地离八圩港国民党军核心阵地很近(这符合当年我方炮兵的战斗作风),不清楚当时解放军动向的英舰将其误认为是国民党军控制的阵地了。

国共内战谁打第一枪,国共内战最惨烈的一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