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一代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的成批生产,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我国农业机械的落后面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奉献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当时上海,常州,武汉等多省市拖拉机厂在生产。
我国南方农村,多省份地理环境,属于坵陵半山区,田地面积小,适合于小型拖拉机在水田,旱地耕作,手扶拖拉机,对于这种山地环境非常适用。1963年,机械部组织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图纸复查工作组会议,也就是第一代手扶拖拉机,然后在各省统一图纸,进行技术改进。
60年代中期,国家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开始对拖拉机内燃机工业的生产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规口管理,当时各省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型号不规范,图纸不统一。
1972年,在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柴油机功率从8马力,增加到12马力。减轻柴油机重量,去掉一个飞轮,形成单飞轮,摇把起动结构,减轻柴油机重量。也就是第二代工农-12型12马力手扶拖机,几十年来在农村的使用和普及,深受农村农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