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变成一所真正的大学
▲▲▲
崔宝璐是原包头钢铁学院院长,后来在冶金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岗位上退休。他在包头钢铁学院工作了30年,也见证了学校由一所中等专科学校变身为大学的整个过程。
“包头钢铁学院最早是大学建制,后来成为中专了。1972年,中央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工农兵学员。当时军管还在,但是学校领导周启明、王振华都解放了。我找他们二位,说我们也应当招收工农兵学员,他们一致同意,就让我去跑。跑呼市,跑北京……终于跑成了。”
国家批复之后,学校就开始招生了。1974年第一批学生临毕业时,有学生提出:“中专办大学,发的证书能有效吗?”也有的要求转到内蒙古工学院去,由内蒙古工学院给发证书。当时内蒙古文办副主任于北辰来学校,给学生讲话说:“发的证书一律有效,内蒙古文办做保证。”
崔宝璐回忆,当时学校培养了几年工农兵大学生,这一点对1978年恢复建制、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十分重要。
“1978年,那时候我们不叫‘新办院校’,而叫‘恢复建制’,用词非常有水平。要说你新办,这个批准程序就复杂了;如果是恢复,就是我原来是大学,现在是恢复。但是其实不简单,我们的校舍、设备、师资、管理办法、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要全面改进。”
马根宏是崔显鼎老师的学生。1978年,学校恢复大学建制,他正是在那一年参加高考,考上包头钢院金属矿床开采专业本科。
“我们是学校恢复大学建制后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当时学校一共有3个班,建筑、采矿、机电三个专业各一个班。”马根宏回忆,那时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机会的珍惜,凝成了“拼命学习”四个字。
占地1000多亩,学校长“大”了
▲▲▲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崔宝璐还经历了校区的变化。他回忆说:过去的包头钢铁学院以西隔着学府道,是包头广播电台的院子,和一片商业职工住宅区,其实最早五十年代是划给包头钢院的地方,文革中被占变成了那个样子。
之后,学校发展了,想把这地方收回来。市里说,市里问题不大,可是有179户居民要搬迁,每户1万元,得179万元,学校拿不出。于是,学校先给冶金部打报告,在与旧址相隔近十公里的阿尔丁大街以西的地方(原来的包头钢院农场)建起现在的教学主楼。
之后,学校又向包钢打报告,包钢领导先给了170亩土地,1987年又无偿划262亩土地。同时,在市里的支持下,市政府出了30万元给农民的补偿费,从和平村要下一片荒地,最终形成了内蒙古科技大学阿尔丁以西(不含阿尔丁大街以东煤校土地)800多亩今天的西校区,再加上原煤校的东校园,现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总面积达1000多亩。
崔宝璐开玩笑说,“我们内蒙古科技大学在内蒙古高校中是最早扩建‘占地为王’的。如果还局限于原来的包头钢院旧址,那还叫个大学吗?”
当时在后勤工作的马根宏对学校搬迁的情景记忆深刻,他回忆说,学校一直有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1994年当时全校搬往新校址,全校教职工没有一分钱补助,没用一个工人,都是教职工自己搬。图书馆的教职工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就自己打包书、搬书。校领导贺友多等人也都是自己搬轻一点的东西,后勤派人帮忙搬重的东西。“那时学校出动4辆大卡车搬东西,驾驶室副座位上放着学校的机密文件,贺友多就坐在卡车马槽的东西上面看着东西,这哪是大学校长啊!”
从上学读书到之后工作,卢胜利多年来见证了学校面积的扩大、规模的扩容。在他刚入学时,学校总面积不过300亩,教学设施仅有1座四层教学楼、1座三层行政楼、3座三层实验楼、1座平房实验室、3座三层学生宿舍楼。没有独立的图书馆馆舍,几万册图书资料书库和一个报刊阅览室、1个教师阅览室,仅仅占用了教学楼中的6个教室。
当时,也没有独立的学生图书阅览室,借书必须排队查目录卡片、填写索书单,然后交由图书管理员到书库索取,学生填写借阅卡片后,才能借到一本书,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个多小时。
“当时开馆时间仅限于白天。如果能够进到书库里取书看书,那是天大的荣幸!”卢胜利感叹地说,而今,学校仅大型教学楼就有4座,大型实验楼、实训中心就有3座,二级学院就有18个。仅图书馆馆舍面积就达40000平方米,是40年前的近100倍;藏书达150万册,是四十年前的10倍;阅览座位近5000个,是四十年前的50多倍。各类电子文献应有尽有,纸质文献书目全部上网,任何学生、任何老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的一切信息资料。
对这样一种变化,1956年就来到学校的崔显鼎深有感触,“当时包头钢院领导有眼光,抓住了恢复大学建制、迁往新校址的机遇。1978年以前,在包头市的3所学校里,包头医学院是本科,包头师范学院是专科,包头钢院是中专,现在包头钢院成了内蒙古科技大学的领头羊,每年在校生2.5万人,校园面积1000多亩,还培养了本校也是包头市历史上第一批的博士毕业生,成为包头市高校里真正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