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唤音
唤音分“上唤音”和“下唤音”两种。在民间乐曲和一些戏曲音乐的伴奏中使用较多。巧妙地运用唤音,能使曲调更加生动、明快、富有生气。目前还没有通用的记号来作标记,有的用小音符标记在本音的左上方,如:
。但这种记法很容易同“倚音”相混。为了学习起来方便,我们在这里暂采用在小音符上加一括弧的记法,即
上唤音
多用于乐句开头的一个音,或由低音转向高音时,有助高音的奏出。这种技巧适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在不用吐奏的情况下,可使本音更清楚、稳当地奏出来,其效果比吐奏柔和、连贯、华丽,没有顿断的感觉。唤音的奏法是,在还未发音之前,先将上方二度音孔的手指放开,然后与吹气同时迅速按闭音孔。唤音与“上倚音”的效果绝然不同。它要求发音孔上方的手指在开放时尽量抬低些,开闭的动作要急促,不让发音孔上方的音象“上倚音”那样明显出现。使用唤音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本音更好地发出来,决不能主次不分,使唤音超出了本音。如:
下唤音
也有人称为导音,它与“上唤音”的奏法差不多只有一点不同,前者是利用本音的上二度音,后者是利用本音的下二度音。具体奏法是,在发音孔还未发音之前,先把发音孔按闭可以按闭一个全孔或者大半孔,甚至半孔,这要根据乐曲的速度、风格等情况决定。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按闭全孔,但按指要松弛),譬姐吹奏第四孔的“2时,就先把“2”的音孔按闭,当气吹出时,该手指也同时迅速向上抹开(略有一些抹动即可,不可奏成滑音)这个抹动的过程和下二度音的微微一现,就奏出了“下唤音”的效果。
下唤音适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善于表现悲伤低沉的情绪如:
筒音=5 慢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