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英语怎么说,保守的英文翻译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10 09:51:45

威廉三世夫妇画像和《权力法案》。来源/纪录片《世界通史》截图

“光荣革命”之所以被英国史学家津津乐道,并非在于其是一场“不流血”政变,而是来自普通民众和议员们的心理满足。毕竟自伊丽莎白以来,英国终于迎来一位至少在名义上对宗教更加宽容、对国会尊崇有加的君主。事实上,在詹姆士二世及其继承人的鼓动之下,“光荣革命”在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所引发的“流血冲突”不亚于克伦威尔的*戮。

辉格党凭借着拥戴威廉三世的资本,将托利党打成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朝余孽”,长期把持着英国国会。然而,这一局面很快便随着威廉三世的病故、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而出现逆转。毕竟,在汉诺威王朝的历代君主看来,托利党比辉格党这帮先王旧臣要可爱许多。因此,代表地主和贵族利益的托利党人随即以“国王之友”的身份加入到议会席位的争夺之中。

随着1762年辅佐过汉诺威王朝三代君主、辉格党名义领袖——纽卡斯尔公爵被逼辞职,辉格、托利两党在议会内部开始了一场场刺刀见红的争斗。辉格党把持英国政坛多年,可谓根深蒂固,但偏偏内部各大派系勾心斗角,难以形成合力;托利党背靠乔治三世这棵大树反倒占据上风。

为了挽回颓势,辉格党开始疯狂在议会之外挑起争斗。从英国本土的街头游行到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独立风潮,背后无一没有党派斗争的幕后推手。特别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因为不甘心放弃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庄园,托利党力主对独立运动展开武力镇压,而以清教徒为主的辉格党人则更看重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巨额收益,是以对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采取包庇甚至纵容的态度。这一局面直至兼具辉格、托利两党身份的小皮特出任首相才有所缓解。

作为辉格党元老的老皮特之子小皮特的政治立场更亲近托利党。这无非是因为老皮特时代家族还在靠着蓬勃发展的海外殖民和走私贸易发财,先天与辉格党亲近。到了小皮特时代,家族俨然是英国顶流世家,自然更倾向托利党人。为了掩饰自己家族的朝秦暮楚,小皮特只能自称为“独立的辉格党人”。

1783年,乔治三世正式提名小皮特出任首相,除了看重他父亲的余威,很大程度上是欺小皮特年少、容易操控。然而,小皮特不仅成功当选首相,更大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将大批老牌政客请出国会。至此,乔治三世才发现年轻的小皮特背后矗立着的不仅有辉格党的资本力量,还有托利党中新生代的支持。

保守的英语怎么说,保守的英文翻译(5)

小皮特画像。来源/Walmer Castle - English Heritage

小皮特就任首相后,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更令英国迅速走出“七年战争”以来的财政困境。在小皮特看来,英国政府并不贫穷,之所以欠下高达2.5亿英镑的债务,完全是用钱不知节制造成的,仅军费一项便有4000万英镑用途不明。小皮特首先在政府开支中引入了“预算”制度,借由一个新部门——账目检查署的屠刀,砍掉了诸多闲职,并缩编了海陆军。但是公务开支的减负并不能完全解决英国巨大的财政压力。

小皮特创造性地设立了一个名为“偿债基金”的户头。英国国会每年从国库中拨款100万英镑存入“偿债基金”,小皮特内阁以之进行投资,利润用于偿还国债。此举一出立即遭到英国朝野的广泛抨击,好事者纷纷指责小皮特是变相在用国库的钱替英国王室还债。但十年之后,这个基金户头始终运转良好,尽管小皮特的投资并非每笔都有丰厚的收益,这个“偿债基金”的存在却大大提升了英国的形象,给国内外留下财政稳定的印象。有趣的是,小皮特这套开源节流、重塑信心的操作,几乎成为日后托利党、保守党经济改革的范本,到了撒切尔夫人执政时代,依旧能够照方抓药。

至于为什么百年前的经济改革方案还能继续适用,其基础理论无非是托利党及保守党所在的地主往往拥有诸如庄园、年金等生活保障,自然认为诸多面向底层百姓的公共服务不过是可有可无,更对赖以谋生的平头小吏中饱私囊深感不爽。

托利党的更名保守党

凭借着小皮特执政时期留下的充盈国库,以及同为托利党人的威灵顿公爵的巧妙用兵,英国最终战胜了一度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硝烟散尽,托利党人长期维持战时状态也宣告结束,英国本土大批极端主义政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将矛头指向长期把持政权的托利党人。

战争的结束本应意味着和平红利的到来,英国中产阶级早已对小皮特为了筹措军费而实行的10%以上的所得税制度深恶痛绝,饱受粮价困扰的普通市民则更渴望来自法国的进口小麦。但执政托利党人大多数是拥有大片良田的地主阶层,巨额的国债也令英国政府不愿轻易放弃每年高达1500万英镑的所得税收入。

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管理英国经济事务的财政大臣尼古拉斯·范西塔特,自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托利党人,范西塔特自然不敢得罪自己的利益集团,于是由其在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规定,如果国内每夸脱小麦价格不超过八十先令,则不许进口外国小麦。面包价格上涨,工厂主被迫向嗷嗷待哺的工人增加工资。为了安抚资产阶级的情绪,范西塔特政策性的取消了所得税,却令债台高筑的英国政府赤字飙升,经济更趋萧条。而这般拙劣的操作,似乎与今天短命的特拉斯内阁所执行的经济改革举措异曲同工。

保守的英语怎么说,保守的英文翻译(6)

下议院关于《谷物法》的决议。来源/ProQuest HCPP

显然,由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托利党/保守党往往不会正视民间的疾苦。在他们眼中,百姓挨饿皆是不思进取的因果报应,比如特拉斯女士曾将英国的经济疲软归咎于英国工人的“懒惰”。在这样的情况下,托利党/保守党即便要出台纾困政策,也必须是先让贵族吃饱。

国内的动荡局势让托利党人无不追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日子,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托利党人秉承“没有战争,便发动战争”的理念,在全球各处挑事。托利党籍的外交大臣乔治·坎宁更开创了英国“碰瓷外交”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坎宁也是首个用“保守党”这个名词来替换“托利党”的政治人物。

1830年,在党魁罗伯特·皮尔爵士的首肯之下,托利党正式更名。

此后为了应对选举权在英国不断普及,1886年,保守党选择与约瑟夫·张伯伦新创立的自由统一党组成联盟,两党联手之后一度横扫英国朝野达20年之久,但此时的英国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旷日持久的第二次英布战争给几百年来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史画上了明显的句号。军事征服的胜利、公众的沙文主义热情,不足以打消自由派们对维持一个庞大海外帝国开支的焦虑。英国的上层社会出现了信心危机,打着自由主义的旗号、鼓吹英国应当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达成广泛交易和协议的自由党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事实证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通过几纸协议来调和。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苏菲于萨拉热窝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再一次利用自身掌握制海权的优势,击败了来自欧洲大陆新兴霸权的挑战,但这次胜利的代价却过于高昂,现代战争的损耗已经超出英国自身承受能力,大英帝国基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所积聚起来的社会生产模式业更被证明完全不适应于新环境的脚步。主张秉持一种反对资本主义战争论调的工党站到台前,与力主整军备战的保守党分庭抗礼。在随之而来的对决之中,保守党方面出现了一位备受争议的首相——斯坦利·鲍德温。

保守党与工党的理念之争

单纯从政治履历上看,斯坦利·鲍德温堪称完美的首相人选:他出身英格兰伍斯特郡的豪商世家,毕业于剑桥三一大学历史系,31岁时继承了家族产业和父亲在下议院中的席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鲍德温是保守党党魁安德鲁·博纳·劳的私人秘书。1922年,博纳·劳出任英国首相,鲍德温被任命为财政大臣。

1923年,博纳·劳因为身患癌症而辞职,鲍德温由此被指名接掌内阁。此后,凭借着保守党强大的影响力,鲍德温在1923年、1924年和1935年三度当选为首相。在1929年大选之中,保守党与工党组建的联合政府中,虽然由工党领袖麦克唐纳德出任首相,但因为国会中保守党占据的席位较多,也有人认为,时任枢密院议长的鲍德温才是该届政府的实权领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2年9月10日,其口中的那句“大轰炸终会降临”才会广为流传,并引发出不同版本的解读。

联系鲍德温前言后语来看,他想表述的意思是,杜绝战争的最好方法并非工党所倡导的单方面主动裁军抑或先发制人的进攻,而是应在年轻人中倡导和平主义,以避免欧洲在下一次大战中沦为废墟。而他的这一保守主义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政治上的门徒——未来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但是向来奉行强硬对外政策的保守党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向,一边鼓吹和平、一边重整军备的做法更为工党广泛诟病。在1935年大选中,英国工党公开指责保守党政府重整军备的决定是对“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的威胁”。激进的工党议员甚至喊出了“关闭征兵站,解散军队,解除空军的武装”“废除整个可怕的战争设施”的口号。无奈之下,1935年11月,张伯伦在反驳工党反对重整军备的主张时不得不表示:“我们的政策是要防卫(defence)而不是要视若无睹(defiance)。”在工党的反对声中,1939年之前的6年时间里,英国的军费开支长期仅为德国的三分之一(法国则为不到六分之一)。

国力的孱弱和各种政治理念的相互倾轧,令英国无力遏制纳粹德国的崛起。即使凭借着美、苏、中、法等盟友的支持,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笑到了最后,这场持续六年的军事角逐仍将大英帝国数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财富消耗殆尽。战前繁荣的海外进出口贸易被无情地牺牲掉了。到1944年,英国的出口贸易已萎缩到不足1938年水平的31%。

经济上的空前衰弱,令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英镑在英联邦区域的主导性地位,采取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此举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却无法安抚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埃及、印度等殖民地。一股来势汹汹的殖民地独立运动浪潮扑面而来,并最终令号称“日不落”的“米字旗”,逐渐消失在亚洲、非洲各地的天空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守党的政策开始变得更为尴尬,一方面,他们希望在绝大部分的公共事务都减少政府干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除外),又反对昔日殖民地脱离英联邦独立,甚至反对把地方权力下放到威尔士及苏格兰。保守党在对美国的关系奉行了大西洋主义,即与美国以及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一类与美国关系较密切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他们又认为英国不应再与欧盟或任何相类似的欧洲组织建立进一步的经济关系。

战后的保守党政策几经波折,开始变得具有实用主义风格。既在战后顺势推行过一定的福利,也率先力推市场经济;既推动英国成功加入欧盟,也顺应民意完成了脱欧进程。保守党针对时弊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在政策理论上进行创新,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拓展社会民意基础,扩大自身政治优势。但总的来说,相对而言,保守党的在前进中不愿步子迈得太大,并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正如保守党前首相巴尔福曾说:“保守党始终是一家人,安逸之时争吵不断。”

说起最近的英国政坛,在短短几周时间,首相走马灯似的更迭,约翰逊、特拉斯,以及刚刚当选的印度裔苏纳克,首相变化了,执政的还是保守党。这倒不是因为保守党有多了不起,而是在英国内阁制体制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

保守的英语怎么说,保守的英文翻译(7)

英国保守党新党首苏纳克。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在2019年12月的英国大选中,当时由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获得近几十年以来的最佳战绩,一举拿下议会650议席里的365个席位,保守党的主要对手工党惨败,仅获得203席位。因此,在下一次大选到来之前,按照英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如果首相下台,新的首相还是由多数党领袖,也就是保守党领袖担任。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无论英国首相如何变幻莫测,新的首相还是保守党内部博弈产生。

当然,如果保守党如此不靠谱,即使不出现提前大选的情况,根据英国《2022年解散和召集议会法案》,下一次英国大选最迟在2025年1月举行。那么,在昔日的日不落帝国风雨飘摇之际,保守党是否能凭借其过去的稳健传统平衡这艘大船呢?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微信公众号“ 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赵恺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是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