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11 15:31:11

巫峡清秋 张大千

(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如张大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

(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5)

《淮扬洁秋图》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89厘米 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如张大千的《水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

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6)

容膝斋图(局部) 倪瓒 元代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如元代倪瓒的《秋色图》和《容膝斋图》:


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7)

二.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1)“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2)“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3)“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4)“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5)“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1)“厚”,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2)“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