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林田读博、拿国奖,是那时候的自己不敢奢想的。“最开始的目标很小,只想着至少不能被退学。”他笑道。
“至今,我仍感谢‘绩点1.8’的那段时光。”他说,那段时光锤炼了他的意志力、抗压力。“已经是从低谷走出来过的人,无论再碰到什么困境,我都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能走出来第二次。”
科研路上的引路人
“你喜欢动手还是动脑?”
“喜欢动脑。”
“那我建议你关注朱宇教授。”
在辅导员的推荐下,林田找到了朱宇教授,开启了在朱宇实验室的几年科研生涯。
初见朱宇,由于大一时期的挫折,林田不自信地告诉朱宇自己的绩点不高。 但是朱宇给了他意外的信任,“他笑着告诉我, 自己从来不是以绩点高低去评判学生。他觉得我具有足够的潜力,也相信自己的眼光。”林田说。
“朱老师让我安心提升绩点,如果没有保研的话,他也愿意等我考研,再去做他的学生。一个人在低谷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给予他十分的信任,是弥足珍贵的。”提到他的导师朱宇,林田眼含热泪。
林田与导师、实验室团队在江湾校区合影
林田回忆,研一时的某个晚上,他照常在实验室里看论文。“当时,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个想法,我就第一时间径直跑去找朱老师讨论。实验室和他的办公室只隔了一条短短的走廊,正巧我碰到他关上房门,背着包出来。”得知林田的来意后,朱宇又重新进门、开灯,坐下来细细讨论。等林田回到实验室时,才发觉已经是十二点后了。“在我整个研究生生涯中,朱老师无论再忙碌,总是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并给予我力所能及的帮助。”
“朱老师是最为学生考虑的那种老师,”他认为,“多少篇论文才能毕业,一年必须发多少篇……这一类问题,在朱老师实验室是不存在的。他的要求是学那些你觉得有意义的东西,做那些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而他则会尽可能地给你提供一切需要的支持。”
朱宇时常提醒他的学生,社会远没有学校那么简单、纯粹,但他还是尽自己的全力,希望让整个实验室看起来还是和象牙塔一样。在进入实验室的六年时光里,林田从未称呼过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在他看来,朱宇和他是无比纯粹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朱老师认为,‘只有在无忧无虑、不背负很多压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去做科研。’而他,就是这么做的。他给了我足够的科研空间,又尽可能尊重我的科研兴趣。”林田说,“正因为研究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所以即使通宵达旦也并不觉得疲累。”
截至目前,林田已发表13篇论文。其中SCI 论文8 篇,(2篇SCI一区,4篇SCI二区),EI 检索会议论文5篇。
“虽然发了一些文章,但都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读博期间真正享受的是可以自由地不断学习的过程。”
林田在美国开会
日常科研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林田也会碰到很多难题。巧的是,又是一年春节期间, 林田投稿的第一篇论文,收到了被拒的消息。但朱宇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便无法走得更远。在朱宇的鼓励和帮助下,通过不断地修改完善,林田的论文得以最终成功发表。
林田感叹,现在回过头看整个科研路上,其实历经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但相比于在实验室科研生活中所获得的那些由衷的快乐,都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始终觉得,过去的六年是我人生迄今最快乐的六年。”
前不久,林田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同时,他也获评为2020-2021学年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