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沧海,西引大行,南通江淮,北拱神京”,天津,位于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素来有着“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这座兼具江湖气息和现代魅力的城市,位列四大直辖市之一,多年来在高等教育上也不落下风。市内不光有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这两所985双子星,高校数量更是高达56所,堪称高校峰地。
而在这其中,天津医科大学,身为一所单科类大学,多年来潜心发展,终于绽放出了属于这把“津门柳叶刀”的独有锋芒。
01
“传说”里的传承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的它,距今已有68年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1956年,天津市立总医院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8年,天津划归河北省辖市,学校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
1962年9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天津医科大学与市卫生局所属的天津医学院合并,再次恢复原名天津医学院;
1972年,天津医学院第二医院建立。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
1997年,天津医科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成为天津市唯一的“211”重点建设市属院校,并且正式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
201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被选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这是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2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图源微博@天津医科大学
建校71年风雨走来,每当提到天津医大的校史,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学校的首任校长朱宪彝教授。他的名字,如今仍然有如丰碑,印刻在天津医科大学师生们的心底。
对每一个天医人而言,他是著名的医学大家,更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他是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代谢性骨病钙磷代谢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我国攻坚碘缺乏症工作的重要推动者。
朱宪彝老先生一生成果卓著,治校有方,1984年辞世时,老先生的“四献”遗愿更是令人们热泪盈眶:献出全部藏书供图书馆使用、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将私人住宅捐献给学校、献出遗体供医学解剖。
这位人们熟悉的老校长,在生命的最后,选择捐出了自己的所有,从此也成就了天津医大不老的“传说”。
图源微博@天津医科大学
如今的天津医大校园里,也处处可以感受到朱宪彝校长的存在:朱宪彝铜像、朱宪彝班、朱宪彝纪念馆、朱宪彝纪念医院……
事物有形,传承无声。人们纪念着这位医学大师,更不忘传承他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精神。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防疫关键时期,天津医科大学多次组织医护人员奔赴“抗疫”第一线,阻击疫情,驰援各地,以自身践行医者仁心。
“德高知粹,知行合一”,曾经的老校训字字珠玑,如今“求真至善”的新校训同样掷地有声,肩负着医者使命,天津医大的学子们正向前迈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