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接触面之间存在某种分子级别的微观力导致表面粘在一起。现在看来,他基本上是对的。顺便说一句,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名词就是他发明的。
摩擦的分子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非主流的,因为它违反直觉,加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验上也没有进展。
直到20世纪,随着表面加工技术和清洁水平的提高,德萨吉利埃的分子说才得以证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粘附说。
这方面地主要贡献由英国物理学家哈迪(W.B. Hardy,1864 – 1934))完成。他通过充分研磨和清洁的玻璃之间的摩擦证明,更光滑的表面可以产生更强的摩擦力。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证据来自于固体表面污染膜的作用。因为污染膜的厚度一般是几十个纳米级别,而固体表面的凸凹,就目前的加工技术来说,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甚至更低。
若凹凸啮合说是正确的,那么污染膜的清洁与否,不应该明显的影响摩擦力。但实际情况是,清洁掉污染膜之后,摩擦力极大的增强了!
这只能说明,在未清洁污染膜时,它阻隔了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作用,当膜去掉之后,这个作用大大增强,导致摩擦力明显增强。
故此,现代 对于摩擦的机制普遍是基于分子级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粘附说。
不过,对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固体摩擦来说,“粗糙”是指存在摩擦力,而“光滑”一词仍然是指摩擦系数趋于零的情况,这是一种习惯说法。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大学物理学
编辑:just_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