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全中国的父母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定是“年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可以晚上,但低于6周岁就不能上,甚至有很多地方规定比较严,差一天都不行。
其实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是希望孩子能早点上小学的。毕竟现在这个社会,上幼儿园的费用可能比上大学都贵。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早一年上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就能少花一年的费用,就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但是国家却有严格要求,必须年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4、5岁就是不能上,也不能延迟到8、9岁。可能有很多父母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必须6周岁,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事实上,这些父母可能更不知道的是,全世界的孩子基本也都是6周岁才开始上小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白人、黑人还是黄中人,是亚洲、美洲还是非洲,在这一点上,好像全世界都是统一的。
为什么全世界都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孩子6周岁上小学呢?事实上这种入学规定,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这与儿童的发育规律和小学学习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入学年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的。
皮亚杰根据他的观察研究,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
其它的阶段我们不详细解释了,我们单单说下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正好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划分。
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
该阶段的孩子开始具备符号思维,能够脱离现实建立符号表征,开始学会说话
这个阶段的其特点:
(1)、自我中心
儿童的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也就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抢别人东西,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东西都是他的,他可以随意支配,这正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的。
(2)、万物有灵
因为此时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维看待世间万物,因此他们会觉得世间万物都跟他一样,是有生命的。
只要父母仔细观察过孩子,你就会经常发现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好像跟人说话一样。而且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过家家游戏,正是把各种布偶、玩具当做有生命个体的体现。
(3)、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运算能从一个步骤进到另一步骤并能返回到出发点。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有思维可逆性。
比如,问一个孩子他是否有兄弟,他会说“有”,然后再问他的兄弟是否有兄弟,他很可能说“没有”。
再比如孩子懂得3 4=7,但是让他算3 ?=7时,孩子就不会用7-3来计算。
(4)、缺乏守恒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备守恒概念,皮亚杰做过一个“守恒实验”就验证了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备守恒概念。
皮亚杰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准备了3个量杯A、B、C,其中量杯A、B大小、形状是完全一样的,量杯C又高又细。把量杯A和B都倒满水,然后再把量杯B中的水倒到量杯C中。然后问孩子,现在量杯A和量杯C,哪个杯中的水多,或者一样多。
通过实验发现,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去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大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能同时从两个维度:杯子的高度和杯子的口径来思考杯子里水的多少。
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伴随着大脑的发育,思维产生了新的飞跃,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有了新的认知,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守恒概念。通过守恒实验测试,皮亚杰发现6、7岁以上的孩子形成了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2)、思维具有可逆性
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不可逆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3)、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
孩子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结语可见孩子在6岁左右前后,智力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变化是伴随着孩子的大脑发展出现的,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而6岁后孩子逐渐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守恒概念,正好能适应我们小学一年级教授的识字、算数等知识,避免了教授的知识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同时,不准8、9岁后上学也保证了孩子的成长跟接受的知识相匹配,避免浪费孩子宝贵的儿童智力发育关键期。
了解了这些知识,相信父母也就了解了为什么国家一直在坚决制止超前教育。因为超前教育普遍超出了孩子的智力接受水平,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属于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