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史”,对于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所帮助。与此同时,也是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骨干,他们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对党和国家历史的深刻研究,使他们认识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使他们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价值,这是十分必要的。
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现实意义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需要。大学生必须确立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即:掌握历史的全局性、尊重历史的客观存在、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这对于对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了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把百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5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史,放在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近现代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中,去看待和理解这一进程。开展“四史”的研读,使同学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深刻体会到开展革命的不易,发展新中国的不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易。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高校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选择出未来发展更具指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是一门鲜活的课程,也是大学生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根本。如果没有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会有对民族、国家和政治的正确认识。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四史”又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教材。
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四史”都是书写“四个自信”的重要史书。“四史”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理顺“行”、“能”、“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为何马克思主义可以适用于中国”、“为何中国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何中国共产主义可以领导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等三个重要问题。通过“四史”的学习,让同学们更加坚信发展社会主义,坚信发展马克思主义,坚信党的带领,坚信自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更多的自信,增强自身“四个自信”的意识。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路径选择
做好“四史”的教育宣传。对此,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协同发展宣传格局。对此,一方面应当注重责任的落实,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同时将“四史”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以量化的方式融入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以此方式增强各部门开展“四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当注重思政方向的引导,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对此,要根据最新思想和社会发展新动态,创新宣传方式。从宣传渠道来看,可以重点发挥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做好“四史”的宣传,确保“四史”学习的最终效果。要把握住声音、唱响主旋律、拓宽宣传路径、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提升宣传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群体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角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要知道,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需要他们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未来的展望。只有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才能真正寻找到未来的光明方向。
充分挖掘学生党支部建设平台的潜力,以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在新形势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坚持思想建党,深化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更好地担当使命。以“讲党课”为载体,增强“四史”研读的实效。高等院校开展“四史”教育,要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学校的党建工作平台,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利用各种形式,让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章规定的历史任务与基本要求进行重温,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在心中进行党性的洗礼,让他们变成一名更加合格的党员。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架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现实的意义。将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要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得到有效的提高。高校要结合“四史”开设一批符合相关要求、面向校内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同时,在“四史”教科书中,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其可读性。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变革和创新。要将“三进”活动贯穿于每一节课,促进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全覆盖的特点。
进一步拓展有关“四史”的教育实践。面向大学生开展“四史”相关的教育,要注重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的丰富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四史”教育体系和工作建设也会迈上新台阶。对此,首先应当注重“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场所的完善,让教育的形式获得丰富与创新。高校想要丰富创新“四史”教育实践的形式,可以做好校内、外实践场所的协同发展,推进教育目标的实践。从校外教学场所的选项来看,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都是较好的选项,因为其具有环境和谐、主题突出等特点,可以为“四史”教学开展提供稳定、便捷的实践基地。第二,要注重对教学实践场所的设计与规划。要深刻意识到场所的选择是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四史”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力量。
作者:齐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熙桥,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
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信仰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教育路经研究(2020C015)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